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理论与实践

搬进新房子 更要过上好日子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经验启示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10/22 09:37

□ 张益儒

脱贫攻坚工作开始之初,大理州有很大一部分贫困户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区、石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地质灾害频发区以及水土、光热条件难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不具备基本生存发展条件的地区,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几乎覆盖全州各地。大理州易地扶贫搬迁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成了整个脱贫攻坚战役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州委、州人民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关键脱贫工程,举全州之力奋力推进,如此浩大的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州历史上实属罕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2016-2019年全州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68个,搬迁7663户303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66户17911人,同步搬迁人口3197户12389人,整村搬迁50个。在全州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广大搬迁群众搬出了新天地、搬出了新气象、搬出了新生活。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易地扶贫搬迁目前仅完成阶段性任务,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努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切切实实让搬迁群众既要搬进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

关注民生,聚焦产业抓发展。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是手段,“稳得住、能发展”是核心,“脱贫”是目的。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搬迁群众能够实现“能就业、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一是科学制定后续产业发展帮扶计划。按照“产业进村、扶持到户”的总要求,突出政策导向,制定了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和搬迁贫困户脱贫帮扶措施(计划)。二是探索产业脱贫新模式。积极探索实践“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推广农户直接投资机制,参与分红;依托经济林果、特色蔬菜、烤烟、中药材、畜牧养殖等高原特色产业,确保贫困搬迁人口每户有1项以上增收产业;创新探索“互联网+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电商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等“订单”农业。目前,全州搬迁户发展发展种植养殖业3081户、光伏发电421户、发展农村电子商务428户、乡村旅游71户,其他产业1013户。三是切实加强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深入推进各类就业培训等,通过就业帮扶使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目前,全州组织搬迁户就业培训391期,共计13933人次,全州17911人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共11751人,已就业11751人,就业率100%,其中,种植养殖业5684人,县内务工3613人(含公益性岗位1317人),县外务工2454人,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以上实现就业,无零就业户数。

强化保障,维护和谐保稳定。群众是搬迁的主体,必须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了解群众所盼所想,扎实做细社会保障工作,扎实做精社区管理和服务,要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社区建设管理融入工作。一是增强社会保障。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及购买人身财产组合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引导搬迁群众全员积极参与养老保险,确保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正常稳定,逐步发展致富。二是加强社区管理。全州安置点新设立社区2个、选举28个楼栋长、村(居)民小组59个,设有2个党总支、65个党支部、900多名党员,选齐配强了各类组织负责人,确保安置点“有人管事”“管得好事”,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三是强化社会融入。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和搬迁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搬迁户适应新环境,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制定安置点管理办法,改变旧习惯,纠正不卫生、不文明现象。加强文明新风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广泛宣传示范典型,充分调动群众改善环境的积极性,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为文明小区、宜居小区。

总结经验,乡村振兴能衔接。大理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拓宽生存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实现了搬迁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机制,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要抓好思想观念方面的有效衔接。注重理论的连续性,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继承“精准”理念,总结易地扶贫搬迁优秀经验,指导乡村振兴工作。要加强工作衔接,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二是要抓好产业发展方面的有效衔接。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水平,做强做优核桃、水果、中药材、乳业及肉牛、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搬迁安置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三是要抓好公共服务方面的有效衔接。科学配置和整合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与乡镇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加强搬迁安置点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帮扶机制。加快补齐搬迁安置点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短板,统筹城乡社会救助服务,提高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水平。健全完善覆盖搬迁安置点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抓实搬迁劳动力就业培训,运用好公益岗位等政策,促进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作者系大理州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