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杨灿珠:一马当先的“逆行”勇士

——战“疫”一线·天使风采系列报道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4/15 09:20

□ 特约记者 樊娇艳

“国士无双,虽千万人吾往矣”,对于在洱源县疾控中心工作了三十年的医生杨灿珠来说,从疫情出现那天起,冲锋号就已经响起,他已经时刻准备好,只要防控工作有需要,他就冲锋上阵。

勇当采样“第一人”

“三营卫生院有湖北返乡人员3人,有发烧咳嗽症状,疑似感染,即刻前往处置!”1月24日9时许,洱源县疾控中心收到洱源县防疫指挥部的命令。

命令一出,需即刻前往处置,但设备不全,采样的风险不言而喻,这个第一人由谁上?“我准备好了,我去!”杨灿珠自告奋勇领命前往处置。

杨灿珠和同事李汝雄到三营卫生院后,经当地乡镇工作组反馈情况得知,洪某某一家在武汉孝感市某玻璃厂上班,1月21日回到三营镇士登村,有疑似病例的临床症状。

“我们是县疾控中心的医生,来给你们采样送去州上检测。假设真有事,我们能早发现早治疗,没事最好,也能求个安心。”听到杨灿珠的宽慰,洪某某一家认真配合采样。杨灿珠把洪某某扶到了椅子上,示意她微微后仰,进行采样。但拭子在咽部后壁反复擦拭引起的反映,让洪某某忍不住想咳嗽,就在她刚要咳出来的那一刹那,杨灿珠迅速把头转开。因为疾控中心采购的面罩还没到位,一定不能让飞沫溅到。采样的第一棒虽不顺利,但总算有惊无险。杨灿珠稍适调整了片刻,安慰洪某某“放松一点,我们再来……”,这一次,杨灿珠没有含糊,熟练地完成了采样。

封装好样品,交代完个人防护要领、隔离观察注意情况,指导好卫生院全面消毒,已经是中午11点多。没吃中午饭,两人又立即将样品送到大理州疾控中心进行核酸检测,早送早出结果,不容耽搁。

当天,回到单位,做完消毒、脱防护服,完成设备的入库,杨灿珠又回到一楼的办公室写流调报告,忙起了工作。

36天采样送样472份

从1月24日开始,杨灿珠每日来回奔跑于单位、各医院、留观点、社区及大理州疾控中心,没外出任务时,他也总是待在准备间清点整理物资,确保接到命令即刻出发。

“从早到晚吃不上一口热饭、喝不上一口温水是常事,为了能及时应对疫情,他每天早上提前到科室补充好设备,技术要领教了我们很多遍,我们从来都不慌。”同事丁洁泉说。

杨灿珠就这样忙忙碌碌过了13天。2月4日,大理州疾控中心要求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监测采样,接到命令,要对在邓川镇留观的24位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标本采集工作。“我没什么家庭负担,也有经验,我去吧。”杨灿珠没有犹疑,再次请战。

咽拭子采样,左边三下、右边三下、咽后壁三下,熟练的动作不停重复24遍。采样完成,脱下防护服,他的脸上、手上勒出了一道道勒痕,贴身的衣服也早已被汗水打湿。

到3月10日这天,杨灿珠采样送样36天,36天往返洱源至下关,采样送样472份。一个月下来,他瘦了一圈。

抽丝剥茧开展“流调”

在传染病防控中,“流调”(流行病学调查)至关重要。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防护设备的损耗,采样最多的杨灿珠,也承担着最多“流调”的任务。

3月4日17时20分许,杨灿珠接到办公室电话,前往茈碧湖镇梨园村对湖北籍入洱源人员何先生等5人进行“流调”采样。接到任务,杨灿珠与同事迅速准备纸笔、文件夹,戴好口罩、手套、鞋套,穿上防护服、戴好防护面罩,拿上采样设备,这一连串的工作,杨灿珠几乎是一气呵成。而此前他已经连续奋战了45天,前一天还忙至深夜。

走进梨园村何某某等人下榻的客栈,杨灿珠和茈碧湖镇工作人员简单沟通后得知,何某某户籍为湖北省黄冈市人,自述于10月底自驾车到昆明一电缆公司工作。期间在云南省各地跑业务,2020年1月10日至2月18日一直在红河州绿春县,在此之前并未离开绿春县,但2月18日以后的轨迹却讲得闪烁其词。

“您是什么原因去的绿春县?” “结婚。”一听说结婚,杨灿珠警惕起来,追问:“结婚时你们有回老家湖北吗?” “没有。”何某某摇摇头。“老家人有到绿春县吗?”“好像没有吧,这些是我的个人问题,我有2月19日绿春县出具的体温检测单、健康承诺书,不都证明了吗?”对于这样的情况,杨灿珠和同事早有默契,他稍稍加重了语气对何某某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防控措施,恶意隐瞒重要信息,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一定要如实说。”“您不用紧张,咱慢慢说,接下来还会问您很多问题,细节比较多,这也是对你负责,对我们大家负责。”同事郭澎珍立刻接过话茬儿安抚何某某,并开始询问他家里人的情况,让他放松下来。“‘流调’,不仅仅是简单地问问题、写报告,还有人文关怀在里头。”杨灿珠待何某某情绪稳定后,继续试探验证他所提供的行动轨迹。

70多分钟,站着问了近80多个问题,问清所有需要了解的情况,采完样回到疾控中心已经是晚上十点多。12个小时内就要上交初步的“流调”报告,再不断跟进完善。杨灿珠顾不上休息,又开始写起了何某某一行5人的调查报告,等工作结束时,已是次日凌晨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