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动实践 共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大计

——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与会嘉宾纵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5/30 09:02

5月28日,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开幕。本届论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为主题,进一步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展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动实践,助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此次论坛设有主论坛和“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助力高质量发展”院士特别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国际传播叙事表达”“推动绿色低碳化的企业智慧”“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五个平行分论坛。中外嘉宾们围绕论坛主题、结合专业领域、聚焦现实问题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交流讨论,分享观点、汇聚智慧,共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大计。本报今日摘登部分嘉宾主旨演讲。

塞尔希奥·卡夫雷拉(哥伦比亚驻华大使):

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生物经济发展的根本手段,是一种高效、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治管模式,有助于我们生产新产品。生物经济是利用知识和自然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可持续的重要力,它的推广对发展中国家开发新的附加值来源和实现经济多元化至关重要。在此,我邀请各位参会者能够多多推荐,大力支持加快生物多样性行动的其他方法与手段,包括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加强能力建设以及增加获得遗产资源的途径和扩大利益共享的不同方法。此外,我还想强调,承认、保护和传承与生物多样性、遗产资源相关的传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成为当地民众社会资源的重要守护者。

我们相信,在这一领域与中国等国家的朋友们一同努力,能够落实与推进关于环境保护、能源转型、电动化交通工具、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持续农业的工作议程。我们对公约与讨论的阶段结果,在透明度、适应性、损失损害、气候融资等目标的量化方面都寄予厚望。

杨丹(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围绕如何“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做中国生态文明的传播者”,我认为:生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话题库”,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要坚持融通中外,构建全面立体多元的中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体系;要坚持群策群力,构建协同发力的中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保障体系。云南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样板间”,苍山洱海、风花雪月,是云南山川风貌的美丽缩影,是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云南的“标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成为云南的“标配”,青山常绿、良田沃土成云南的“标识”,大象北迁等生态故事更是成为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国际传播的顶流。

北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催化剂”,近年来,北外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为指引,积极探索“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方法论和路线图,以“全语种”战略赋能中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全方位”矩阵提升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国际传播主体合力,以“全流程”优化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行动效力,从话语能力、主体合力、行动效力三个方面尝试构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有效赋能了中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

王廷尧(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主任):

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开展国际传播主阵地的优势,采用精准化、区域化、分众化传播方式,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聚焦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小故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理念在南亚东南亚落地生根,通过云南生态故事的小切口展示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

我分享三点体会:一是重大主题要做精、话语体系要变柔,在宣传推介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智慧的时候要做精,在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的时候要做柔;二是内容生产要做精、专业人脉要变广,生态、环境、气候问题是目前国际传播中最具有高度共识和广泛认同的话题,如何讲好中国生态文明的故事,融通中外很重要,在内容生产上体现生态文明方面的专业度、国际化,同时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人脉;三是传播渠道要做宽、融媒矩阵要变大,如何向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新的中国式样本,我们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传播渠道做宽,把融媒矩阵变大,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触摸到这个样本。

刘宁(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级巡视员):

去年,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成功推动国际社会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蒙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确定了目标、明确了路径、凝聚了力量,“昆蒙框架”历史性地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即“到2050年,生物多样性受到重视,得到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地球,所有人都能共享重要惠益”。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正在对标“昆蒙框架”要求,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发展新格局,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构建优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供给体系,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系统完善的政府引导、企业行动、公众参与的全民行动体系,营造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于贵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生态经济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有五个:一是全面促进科学进步和社会变革,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体系;二是筑牢国家生态基础设施,奠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根基;三是研发减排增汇技术、构建全域和全行业协同的国家碳中和系统方案;四是培育新型生态经济体系,探索全域国土空间管控和美丽中国建设新路径;五是探索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建立近自然和区域合作的生态资产经管体制。

生态系统的多元价值支持人类社会发展从远古时代走向智能化生态文明时期,也仍将在未来的社会经济进步、世界格局改变、人类文明演化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全面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筑牢国家生态基础设施,统筹生态系统五库功能,促进绿色转型发展,培育新型生态经济,是中国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

杜兰(珠江投资管理集团执行董事、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联席总裁、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

人工智能会赋能能源产业链,接入生产、传输、储存和消费各个环节。在电能生产环节中,人工智能可以精准预测并调节煤粉供给量等,使燃烧更加稳定充分,提高热效率,减少火力发电污染物排放。在光伏和风力发电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日照时长的最佳位置,为光伏板布设和电网接入提供精准参考。

我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会带动整个能源消费格局的改变。新能源汽车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储能方式,成为移动的能源互联网,影响能源使用方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需求预测和调节来促使新能源汽车用户错峰用电,让更多的人在清洁能源发电时充电和用电。随着未来家用光伏充电的加速普及,AI技术可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家用光伏发电和电网之间的供电形成最优切换,实现成本最优化配置。

朱兆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研发总监):

生态文明建设与天然药物发展是完全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天然药物的种植既可以美化环境,又是治病救人的神奇药草。如果漫山遍野长成郁郁葱葱的小草药材、繁花似锦的花卉药材、青枝绿叶的木本药材,那将是多么壮观的美景啊!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天然药物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在选好种植品种的同时,还要把控好种植关,更重要的是种出来还要能卖出去;药材趁鲜清洗以及趁鲜切制对提高药材洁净度、最大程度保留药材有效成分起关键性作用。如今,如何来维护好人民生命健康、不断研发出市场尚未满足的药物仍然是我们面临且需要解决的紧迫任务。

侯凯笛(拼多多副总裁):

我想讲三个关键词: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科研的投入、农业人才的培养。拼多多之所以能够做起来,是因为当时做农业非常苦,没有人愿意做,赚钱很慢,利润很低,但正因为没人做,反而成为一种机遇。拼多多能够踩着泥巴做起来,已是头上有太阳、身上有泥、脚下有土,愿意投身农业的人确实就是“自找苦吃”,需要持之以恒地投入,需要厚植爱农情怀,并且能够看到农业的价值和上升空间。拼多多以“95后”为代表的“新新农人”已经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崭新力量,这也是农业强国的基础。

大理是一个有“风”的地方。俗话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农业无疑是当今最热的风口之一。我相信在大理这样一个“风量”非常充足的地方,只要持续投入,就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全球贡献一个独特的“中国样本”。

王茹(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要实现生态产品,尤其是优质生态产品的提供,怎么把生态体系建设好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去谈怎么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以及怎么去打通这两座“山”之间相互转化的通道?

我们分析了很多案例,打通“两山”转化的通道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就是先把绿水青山保护好,做大自然资本之后,才能谈下一步的发展;其次,要发展相关产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能不能找到经济载体,因为很多生态环境产品是没有办法直接交易和变现的,比如某个地方土壤条件非常好,但不可能直接出售土壤,而在这片土壤上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就可以进行销售,生态农产品就是土壤的“委托品”,所以一定是先找到好的“委托品”,才能发展相关产业;第三,很多地方生态产业没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外生性的关联产业,尤其是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建立起来。

本报记者:杨钰洁 杨艳玲 李百祥 吴开睿 张杨 赵子忠 关友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