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借文化之帆,扬强滇之梦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5/31 16:16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五千年风云激荡,五千年波澜壮阔,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有辽阔的疆域,更有那璨若星河的文化瑰宝。《易经》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既是美的享受,又是联结社会的坚韧纽带,它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熔铸了华夏子民坚不可摧的共同记忆与民族身份。云南,一个伸手能摸着白云,侧身能与大山耳语的地方,当钢筋水泥的铁甲向这片土地步步逼近,只留下历史的残垣诉说着曾经的过往。每一件文化遗产的消逝,都令人痛心,发人深省。值得庆幸的是,在这讲求快捷功利的时代,在这喧嚣浮躁的尘世之中,还有那么一群人,宛若一头头憨厚的耕牛,在默默坚守与耕耘着那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和传统。

有人说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在云南省博物馆的某个角落里,有一把暗红色的小提琴,貌不惊人,但它却如黑暗中的火炬,为一个伟大的时代奏响了永恒的曲调。“云南丰富的多民族文化涵养了聂耳的音乐底蕴,聂耳体现了云南近代以来敢于担当、勇于革命的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马文斗馆长如是说。当国家遭到危难,当人民受到压迫,我们需要一股力量,需要一份从心底发出的声音,需要振聋发聩,振臂一呼的高亢嘹亮,来让中国人昂首挺胸的屹立于自己的国土之上,让无数英雄的精神永远植根在民族的血液之中。值此民族危亡之际,《义勇军进行曲》应运而生,聂耳以乐曲为枪,用音乐唤起国人的斗志,这首激动人心的“痛苦和愤怒的呐喊”像大火席卷全国,激励着每一个不屈的灵魂前进,前进,再前进……岁月流转,2021年,《国家宝藏 》将“聂耳小提琴”的故事呈现在世人面前,节目播出前,曾有网友认为,一把来自德国的小提琴,被当做“国宝”参加节目,似乎不够份量。但当节目呈现出小提琴的“前世今生”后,再无人有这样的质疑。因为人们开始深深地坚信:国宝,在魂,不在器。而这份魂,这份赤子之心,我们云南人,必须为中华民族好好守护,好好传承下去。记得“聂耳小提琴”的前世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先辈们并不是因为知道自己将成为伟大的人,才选择以生命为代价去爱国,吾辈亦然。”我想,正是因为有了一代接一代人不懈地努力,我们才有了今天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自信,才有了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

在云南这片多情的土地上,还有太多太多令人热泪盈眶的过往。2018年,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它将我们带入了一段似乎尘封已久的峥嵘岁月。八十多年前,在中国西南边城昆明,诞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学,她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这就是西南联合大学。她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转折于国难当头之际。秉承“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坚定信念,以其刚毅坚卓的顽强精神,在危难时刻艰苦办学、救亡图存,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中华民族复兴保存下弥足珍贵文化的火种。西南联大所承载的知识分子家国情怀和民族记忆,是传播中国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纽带。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部分历史遗存在城市建设中消失殆尽,西南联大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保护联大遗产、复兴联大精神的工作迫在眉睫。以文化城,弘扬西南联大精神,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昆明增加城市人文厚度、重拾文化自信的关键。昆明作为一座承载西南联大文化和精神的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都应该渗透这份精神和文化,才能真正地让城市活起来,强起来。

杨丽萍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和传承着云南民间传统艺术。《云南映象》从高原村寨走向世界,为中国的舞台艺术走向市场探索出了一个崭新的运作模式,但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2003年,孔雀舞出道的杨丽萍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创作和编排中。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搜集民族舞蹈素材,深入云南各地采风,又花了十五个月的时间精心排演,用独到的视角和想象力倾心构架出这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诞生之初,就拿下2004年度中国专业舞蹈最最高奖项——“荷花奖”十项大奖中的五项,之后更凭借5000多场国内外商演的成绩,创造了至今中国大型舞蹈演出场次无人企及的纪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时至今日,《云南映象》仍在完成它的使命 —— 让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情感与美学再度焕发生机。除此之外,如诗如画的《丽江千古情》、美轮美奂的《梦幻腾冲》等一批经典旅游演艺剧目的成功打造,也成为了云南艺术精品工程的典范。

近年来,云南积极实施艺术精品工程、民族文化工程和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建设,培育出了白族三月街、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等10大节庆活动。同时,推动旅游+非遗,依托85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和研学基地,打造《古滇遗韵》、《山茶花红》、《傣族古歌》等一批非遗演艺节目。推动旅游+红色文化,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滇西抗战纪念馆、松山战役旧址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经过不懈努力,云南文化旅游加速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其实也是对文化的抢救过程。对于绝大多数旅游开发项目,人们都注意了文化的渗透和保护,而文化的升华与转化,又可以使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迸发文化的生机和灵气。这一系列的文化保护工程建设,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如此形容文化的“魔力”。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古老的文物传承着过去的岁月,斑驳的建筑承载着时光的交替。而无形无色的文化,比物质更经得住琢磨和历练,见证着社会的源头和走向。走过大街小巷,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中华文化的尴尬之处。新建成的展览馆门可罗雀,翻新后的历史遗址无人问津。我们花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建设的文化阵地难以发挥它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在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一群人默默坚守着“工匠精神”,他们在创新力量的推动下,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求平衡,他们渴求通过一代代匠人的努力,让传统文化再次被世人认识和接纳。他们也深知,要实现这一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相信这些追求卓越、追求品质的匠人不仅不会消失,他们对事物热诚、专注的态度和情怀,以及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也将一代代传承下去!中华文化终会迸发出新的活力。

悠悠万事,文化为核;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渗透在血液中的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华夏大地,何以中国?相信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自己的答案。而今日之中国,是千百年来无数志士先驱以青春、以信仰,以生命铸就的答案。正因为有着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才成为了我们。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在党的二十大即将来临之际,愿我们云南以宣传为根,以保护为体,以创新为魂铸就文化强省,奏响“融入新格局,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最强音,为开启云南建设社会主现代化新征程而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曹鑫森    宾川县第三完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