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把科技“星火”播撒在畜牧产业一线的“牛”专家

——记云南省大理市乳业产业科技特派团团长李会民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5/20 08:59

□ 本报记者 马丽芳

5月10日,在欧亚乳业鹤庆有机牧场结束转盘式重型挤奶台技术指导的李会民,紧接着又给奶牛采了血样,并送至大理大学教学实验中心进行基因检测,为即将研发的牛奶新产品做分析研究。

这是一位畜牧专家退休后仍孜孜不倦潜心科研、服务全州畜牧产业发展的工作日常。退休3年来,李会民始终保持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情怀,在推进全州畜牧产业发展、畜牧产业扶贫、畜产品加工科学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第一线,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坚守初心,退休后仍继续奋战在畜牧产业发展一线

63岁的李会民退休前是大理州畜牧工作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从事畜牧养殖科技推广研究。2018年,他主持的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提高奶牛产奶量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引进集成研究与示范》通过验收,并在大理州及全省推广应用。这一项目支撑带动全州连续3年实现奶业(养殖)总产值27.24亿元、社会纯收益6.5亿元、新增社会纯收益4459.83万元。

“退休后我有充裕的时间,想尽自己所能为畜牧产业发展发挥余热。”2019年退休后,李会民本可以到昆明与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但他却选择继续在畜牧产业发展一线奋战,深入田间地头、畜禽养殖场,边播撒科技“星火”,边培养科研骨干。

“参加工作以来,李老师一直在业务上指导我,现在我们遇到技术难题还随时请教他。”提起李会民,大理州畜牧工作站副站长高景舜打心眼里佩服。

在李会民看来,传帮带本身也是一个自我学习提升的过程。通过实地调研,他发现,奶源紧缺及畜产品精深加工是制约我州乳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而要突破这一瓶颈,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绿色、特色发展,从饲草饲料开发、奶牛种业创新、奶牛绿色养殖、特色产品研发等进行支撑。

科研转型,致力于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退休后,李会民转向畜产品加工、养殖种植技术有机结合的全产业链研究与示范推广。

2020年,由他牵头,组织5个单位承担了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特色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开展从绿色养殖、菌种研发到特色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的研究与示范,加快突破我州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瓶颈。目前,申报的20项专利已授权10项,认证2个绿色、有机食品,开发6个特色、绿色、有机食品新产品,新增产值9亿多元。

2021年,省科技厅选派李会民担任云南省大理市乳业产业科技特派团团长。“特派团重点开展大理白族传统乳扇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预计今年10月出台标准和规范,将对传统‘作坊式’工作模式进行改进,实现传统产品标准化生产。”李会民认为,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改善和提升传统产业,民族特色产品才能走向世界。为此,他经常带领特派团专家深入奶牛养殖户和乳品加工企业,为推进我州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无私奉献,一辈子说“牛”话、干“牛”事的“牛大哥”

由于业务精湛、科研成果丰硕,李会民除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荣获“白州兴农科技名人”等10余项荣誉外,2020年又被授予云南省“最美银发志愿者”称号。

在妻子眼里,李会民不只是“最美银发志愿者”,更是一辈子说“牛”话、干“牛”事的“牛大哥”。为了支持丈夫的“银发志愿”行动,她包揽了家务、承担了照看孙女的责任,让他安心干“牛”事。

只要是群众和企业需要,李会民都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在巍山县牛街乡千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中,李会民经常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2020年6月中旬,因急需调整规划,他接到电话后从昆明赶到巍山。由于雨大、道路泥泞,汽车进不去,他捥起裤脚就往山里赶。尽管鞋子上全是红泥巴、裤子半截是泥水,但还是冒雨完成两栋牛舍规划布局的现场勘察和调整。

退休以来,李会民不计报酬、四处奔走,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技术指导、项目争取对接、科技培训、示范推广的志愿行动上,为产业发展争取科研项目经费1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