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陈国顺:两代人接续守护小庄子村教育的希望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3/30 08:45

核心阅读:扎根乡村教育33载的陈国顺因病退休后,为了小庄子村的孩子们,动员儿子陈永宏放弃优越的条件,从南涧县城调回村里当教师,续写自己心中的教育梦。陈永宏的妻子杨秀琴为了支持丈夫工作,也从乡镇调回小庄子村,决心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

□ 通讯员 李树华

1981年3月,19岁的陈国顺以民办教师的身份走上了祥云县小庄子小学的讲台,一人教一校,是老师也是校长。

“由于家庭困难,我自己高中读了两个月就回来了,我不想让这里的孩子们没有老师教,不管再苦再难,我都不能放弃他们。”在这样的初心指引下,陈国顺一家两代人接续耕耘在乡村教育之路上……

“我病退的话,孩子谁来教”

祥云县东山彝族乡小庄子村距县城120公里,是祥云县最偏远的山区村。

“那时条件坚苦,教学任务重,一开始一个月14元的工资、2元的副食品补助,和我一同任教的3名老师先后都辞去了工作。”陈国顺回忆说。陈国顺当时经常赶着自家的骡马,往返于小庄子村到乡镇或县城的崎岖山路上,有时驮着教辅资料,有时驮着学生们的生活用品,风尘仆仆、执着坚定。

当时,农村群众的思想意识还较为落后,孩子们的“理想”仅仅是小的时候放牛羊,卖了牛羊讨媳妇,讨了媳妇生娃娃,生的娃娃又继续放牛羊……

周一返校或收假开学时,学生总是到不齐。没有电话,陈国顺就一家一家地跑,一次一次的动员。小庄子村有5个自然村,最远的是13公里外的五兴龙自然村,他总是不辞辛劳。几十年来,陈国顺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初心,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和爱心获得了村里老百姓和学生们的高度认可。目前,全村600多人中超过半数都是他的学生。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风霜雨雪、翻山涉水。1996年,32岁的陈国顺双脚得了风湿继而引发痛风,但他总觉得自己还年轻,需要走的路还很长。牙关咬一咬,吃点止疼药,熬一熬就能挺过去,陈国顺就这样一直坚持在教学工作中。

2010年,陈国顺脚上的关节开始变形,病痛让这个坚强的彝家汉子无法站立行走,轮椅成了他的代步工具。两年之后,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双手连粉笔都无法握住,只能勉强将粉笔用扎带绑在手上,在黑板上“画”出字来,并半躺在轮椅上给孩子们上课。期间,组织和单位多次劝他办理病退,但他始终重复这样一句话:“我退休了,孩子们怎么办,谁来教?”

直到2014年,陈国顺四肢关节无法活动,瘫痪在床,不得不办理了病退。怀着遗憾,他走下了自己挚爱的三尺讲台。

33年如一日,陈国顺始终牵挂着小庄子村的孩子们,他心中始终笃定的一个目标就是教好大山里的每一个孩子。33年的坚守,这所山区小学走出了十几名大学生。

“撑不下去时,总能想起父亲的嘱托”

2014年初,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病痛,陈国顺越发犯愁,小庄子小学需要一个能接替自己长期留任的乡村老师。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儿子陈永宏。

从小就生活在大山里的陈永宏,一直渴望着能离开大山,大学毕业后,他通过事业单位考试成了南涧县的一名教师。当一向崇敬的父亲和自己商量这件事时,陈永宏开始动摇了。

2014年9月,陈永宏主动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主动请缨,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小庄子小学,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当时,小庄子小学依然是全县条件最艰苦的学校。土木结构的校舍、泛黄掉块的石灰墙、漏风的窗户,就连旗杆也是一根桉树杆子……除了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一所学校。

而最让陈永宏头疼的是上课之余还得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当好孩子们的“临时”家长。因为学校只有他一人,放学要给孩子们做饭,孩子们半夜想家会哭,雨夜打雷会怕,睡觉不安分……这让刚上任的陈永宏焦头烂额。

每当陈永宏觉得自己撑不下去的时候,父亲的嘱托总在耳边响起:“你自己要加油,一定要坚持,一定不能放弃。”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神,陈永宏就会回忆起父亲30多年来的坚守,他守得住、能坚持,自己又怎么能放弃?

“希望教育能让孩子们从小明事理、懂感恩”

2015年9月,和陈永宏结婚不久的妻子杨秀琴在父亲陈国顺的感染下,为了更好地支持丈夫的工作,主动申请从条件较好的祥云县禾甸镇调入小庄子小学。学校迎来了两位“接班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小庄子村倍受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投入4000多万元,对村组道路实施硬化,全面建设村内基础设施。2015年以来,先后投入200多万元新建了小庄子小学,让4名老师、39名学生有了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小庄子小学还开办了附属幼儿园,为适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小庄子村教育事业走上了“快车道”。

“赶上了好时代和好政策,现在的孩子们是幸福的。”陈永宏深有感触地说,希望教育能够改变他们固有的传统观念,让他们从小明事理、懂感恩。工作之余,他还运用自己的音乐专长,编译了傈僳语版本的《道德歌》和《我的祖国》在小庄子校园里传唱。

值得一提的是,在几十年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影响和带动下,在陈国顺一家的辛苦付出下,小庄子村民对教育的认识大为改观。“我们的孩子要上学,没有老师我们自己出钱请。”已成为小庄子村民的主流意识。

新的小庄子小学建成后,陈国顺经常让妻子、儿子推着他到小学、到村子里转一转、看一看。他时常感叹和嘘唏,也常常觉得欣慰和激动,为过往,为现在,也为未来。

从筑梦到续梦再到圆梦,从交棒到接棒再到坚守。为了大山里的孩子,陈国顺一家两代人薪火相传,初心不改,年复一年守住了小庄子村教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