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洱海论坛”与会嘉宾访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10/11 10:11

□ 本报记者 朱  蕾 杨艳玲 张婧怡 杨钰洁 吴开睿

10月9日,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隆重开幕。当晚7时40分,主题分别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双碳’目标:企业形象建设新机遇”“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4个平行分论坛同时举行。在论坛后进行的集体采访中,与会嘉宾从生态环境、国际传播、公共关系等角度分享观点、交流讨论、提出建议。

谈起大理洱海保护治理的成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秘书长张立荣说:“十几年前我就来过大理、看过洱海,当时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污染,但这一次来给我们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短几年时间,大理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既保留了洱海周边的自然状态,同时又做了很多规划设计,让如今的洱海变得很美、很有风韵,相比欧洲的很多美丽湖泊毫不逊色。”张立荣认为,环境保护不能靠一己之力,也非一日之功,必须继续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久久为功,一直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就大理如何进一步打好生态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张立荣说:“大理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效果很明显,近几年大理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因地制宜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发展策略,把一些原本贫穷落后的贫困村打造成深受大家喜欢的旅游打卡地,让大山里的绿色食品畅销海内外,在保护中求发展,在保护中创造价值,很好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谈到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时,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认为,洱海处于中营养状态是很多湖泊水质和营养变化中经历的中间阶段,其水质改善的过程对于其他湖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开展洱海保护与治理的研究工作,对我国西部地区走出绿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围绕洱海的藻类控制和水质安全问题,多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比近4年的多项指标数据,湖区各项指标比较稳定,沉水植被面积略有增加,湖区水体透明度在2020年也达到了近5年的高值。

王欣泽建议,后续的工作仍然要围绕污染负荷削减、内源污染控制、湖区生态调控以及藻类控制等方面开展。同时也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增加对洱海的认识,洱海属于高原湖泊、亚深水型湖泊、藻型湖泊、半封闭湖泊,也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饮用水源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洱海多重身份决定了洱海保护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理事、新技术委员会执行主任、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在接受采访时说,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中国高速发展,对碳中和等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希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能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逐步替代高耗能产业,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各种各样的红利,让更多人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杜兰说,科大讯飞这些年在生态环保方面做了很多探索,立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各种业务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环保解决方案。通过向下打造数据基座、向上赋能环保创新应用,实现环境问题智能感应,以技术的手段,在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参与进来,在风险预警、精准溯源、精准靶向治理全要素上形成闭环管控。通过技术的参与,为城市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精准的治理决策和依据,为其他企业提供环境问题诊断服务,为公众提供多元的参与渠道,以智能感知来助推数字环保。

就如何通过加强民间交流进一步提高各国人民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和认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环保公益人马军说:“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工作的重点也不一样。在推进更多全球层面政府间的谈判、交流、协议的同时,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马军表示,可以把全球产业链带来污染问题的事例,通过更多大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世界各国分享。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议题,需要世界各国一起努力、共同沟通。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非常好的实践基础,相信在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能做更多更好的传播和交流合作。

在谈到地方媒体如何更好发挥作用进行国际传播、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云南实践的对外传播效果方面,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孟建认为,要做好国际传播,或者进一步说要做好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只有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级媒体的积极性,并形成合力,才能做好这个工作。在不断提升媒体人员素质、媒体报道能力、媒体报道技巧、媒体报道技术手段等基础上,地方媒体更应该发挥好自己“天时地利人和”的特殊优势。具体而言,比如说发挥地缘优势,我们常说的周边传播,山水相依、鸡犬相闻都是指地缘优势,这个地缘优势赋予了我们在进行周边传播时交流沟通的更大可能性和亲近感;比如说人员优势,对周边环境的熟悉程度、对地区语言的了解程度、对民族习俗的知晓程度以及在跨文化传播中提及的“三跨”(跨国界、跨政体、跨语言)都是很重要的,地方媒体人与其他不同类型媒体从业人员、与广大民众及行业部门的频繁接触,为地方媒体实施全产业链、全方位、多层次传播提供了机会,这些都是中央级媒体没有办法直接做到的。所以,地方媒体在做好国际传播,特别是做好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在如何做好生物多样性的公共传播方面,万博宣伟中国区总裁李蕾认为,生物多样性的公共传播关键看要影响什么样的人,如果对专业人士,就用国际上认可的方式,用专业术语和数据去传播;对普通大众,一定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去传播,而且这个故事要跟大家的生活都有关系,故事里要有新的理念,从而达到教导人的效果。所以,在传播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传播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再根据传播的对象去选择传播的方式。总而言之,要用正面的、每个人都可以去执行的小故事去传播。

李蕾表示,生态文明传播本身就是带给大家希望的传播,如果是一个美好的、有希望的故事,相信全世界都愿意听。通过传播有希望的故事去影响人,这样就有更多的人参与环保,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