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专题

彩云杯+别迷失在“衣锦还乡”中+党建引领+陈军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10/19 12:54

别迷失在“衣锦还乡”中

“以监督检查之名带队到自己家乡搞‘衣锦还乡’。”前段时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云南省纪委监委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纪检监察组原组长赵开江严重违纪案件的通报中,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更令人警醒。

当年,项羽得势后一定要在家乡父老面前炫耀一番,否则总觉得有些遗憾。他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生怕父老乡亲看不到自己华服锦簇、扬名显威的样子,这种夸耀乡里、作威作福的追求,让人直觉得庸俗、狭隘。其实,与“衣锦还乡”相关联的还有一个成语叫“沐猴而冠”,如果仅仅在“锦衣”的装扮下炫表耀威,就会落得个“沐猴而冠”的耻笑。

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受官本位思想影响颇深,“一登科第,便非肩舆不行,甚者仆从如云,夸耀乡里,以为固然”。有的回一趟老家,惟恐门前动静小了,公车开到私门,搞车水马龙、前呼后拥,一派“荣归故里”的架势;有的把职务与“功成名就”挂钩,在家乡修大院、建豪宅,规模宏大,飞檐翘角、奢华气派。甚至在乡里大修祠堂祖坟,不惜让人立牌坊为自己歌功。

最是情怀出本心。人对故乡桑梓之地有着天然纯粹的情感,当不虚、不私、不妄。但这种“衣锦还乡”“出人头地便高人一等”的思想和作派,不仅让人觉得有发迹之后的“心理报复”之味,更让人感觉有得权得利后的夸耀之态。应该说,父老乡亲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品行高贵、勤勉奋斗、为人谦逊的“出去娃”,这才是本地的骄傲、学习的榜样。如此这般的“衣锦还乡”不仅变了味,更引领坏风气,为群众所不齿。

欧阳修在《相州昼锦堂记》一文中,颂扬韩琦“不以昔人所夸者(即衣锦还乡)为荣,而以为戒”的人生境界。韩琦出将入相,成为“社稷之臣”,三次被朝廷“归判”。“归判”即被“判”到自己的家乡为官,这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荣耀——因为它可以很好地满足一般人所谓的衣锦还乡的心理。就是在这时,韩琦建了昼锦堂,提醒自己不要堕入普通人“衣锦还乡”的庸俗思想之中,而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以服务苍生和社稷为己任。与这样的大志向、大情怀相比,那些为私名私利的“衣锦还乡”是如此的小家子气。

共产党人身上无“锦衣”。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果以权谋私,把权力视之夸耀的资本,迷失在“衣锦还乡”的庸俗之中,就会误入歧途。“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是超越“衣锦还乡”的高尚情怀。1961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为了扎实搞好农村调研,不给乡里群众添麻烦,他不但化名“刘胡子”,还住进一间破旧空荡的猪栏屋楼上;甘祖昌是我们共和国的开国将军,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却主动带着全家回家乡莲花县洋桥乡务农。在农村的二十九年里,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与群众同甘共苦,为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家乡,扎根大山,当起了农民,他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这些共产党人的楷模,以赤子般的情怀诠释着初心,让人觉得共产党员就该是这般榜样、这般情怀。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人皆有乡情,领导干部也一样,对待桑梓之地,当心存敬畏,回报乡梓。“没忘本”“还是那股赤子情怀”,但愿你出入故乡时,能得到这样的评价。

 

通联:云南省大理州纪委监委清苑管理中心 陈 军

邮编:671000

电话:1388725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