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雨中游水目山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2/06 09:58

■李树华

三十多分钟后,我和几个来自远方的朋友驱车来到祥云县城以南的水目山脚下。

天空飘起了雨丝,天色也暗下去了许多。我和友人顺着九龙壁的石级向上攀去,于尽头见到了“寺抱塔”留下来的一些塔基。本来这座塔是被周围的寺庙包围着的,人们习惯上叫“寺抱塔”,只可惜寺庙不知何年何月被毁。

从南诏时期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落,有水目寺、普贤寺、地藏寺、灵光寺、塔院、三教阁、毗卢阁、弥陀庵等寺观。现在水目山保留了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三座寺院,当地俗称下庵、中庵、上庵。还有历代僧人精心培植的数十亩梨树。

雨不大,我们无牵无挂地穿越雨帘,进入“下庵”水目寺。水目寺于清代宣统二年,即1910年重建,1984年至1987年重修,由东向西依次是山门、塔盘院、前院、南北配殿、大雄宝殿,南北两边有僧房、职事堂、斋堂、茶室、云会堂。

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水目山以北的北岗塔林。行走在七十余座历代高僧的墓塔林里,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这些高僧墓塔从大理国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所葬僧人无数,成为水目山的著名一景。尤其是在塔林中出土的舍利子,更为水目山这座佛教名山增添了光彩,至今,舍利子还供奉在塔林的地宫中。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到了半山腰,正缓缓地往深山怀抱而去。因了阴雨,那些茂密的森林多了几分神秘气息。沿山南石径拾级而上,一会便到了中庵。这是在1992年由民间捐资重建的一座寺庙,非常幽静、古朴,大殿内供奉千手观音。

上庵是山上规模最大的寺院,1996年恢复了宝华寺的罗汉殿,2008年末开光。近年又陆续恢复了山门、玉佛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殿堂。宝华寺西南角有一株数百年的“狮子头”茶花,每到冬春交际之时,茶花都会开放。担当名诗“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描写的就是茶花开放的胜景。

细雨,仍在不紧不慢地飘着。我们一路向西,登上了山顶。

山顶的景色又是别具一格。淡灰色的天空成了虚远缥渺的背景,山脊像一群鱼儿跃动般伸长着,往远一层,颜色便淡去一层,渐渐地构成了传统水墨画般的清淡与悠远,视线的尽头,山与天空便无分界。稍下处,又有淡白的云雾轻轻地如纱巾一般围着山颈。山下可见一片农田,几个农民在干活,仿佛一动不动地被定格在这水墨画中似的。远处有几只白鹭被惊飞,在天空盘旋一阵,又没入稻田中。

我站在山上,看细雨中迷蒙的群山,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觉油然而生。习惯了钢筋水泥丛林的城市生活,麻木地奔走在生活的圆圈里,有时难免会有几许彷徨,但如果要给漂泊的心找个安居的天堂,到水目山一游,尤其是在下雨的时候来,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下山时,我们全身都被雨水浸湿了。晴日游水目山,固然可见山之真面目,但雨中游水目山,也可见山之清秀与柔婉,不亦乐乎。或许万物都如此,阳光之下是一种美,而雨之下仍有另一种美。当然,美与不美,不在景物,主要还在心情。

喜欢一个地方,源于它悠远的气质和深邃的蕴涵。在雨中游水目山,无形中让人的心灵又一次得到净化,让心如雨中的杨柳般轻盈自然。一念之间,我似乎顿悟过来,原来生活竟然可以如此简单,而简单的生活就是雅致的生活。生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不必去承受太多的负担,而应放下心里的不快乐,自由地呼吸,这就是此时此刻我的真实心情。

小雨让水目山的古树披上了绿装。我则在无声的顿悟中生活着,为的是不辜负眼前这与晴天完全不一样的景色。就像现在,我们在绿树掩映的九龙壁上,笑谈人生,其乐融融。原本郁闷的心情一瞬间便在雨丝中变得快乐起来。

尽管天空还在下着小雨,但我们满怀希望地上山来,又满载而归地下山去,生活就在这一上一下之间悄悄地行走着,时光也在这一上一下之间悄悄地流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