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下田捡粮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11/30 09:48

□ 杨世明

俗话说:“打金处会丢金,打银处会丢银。”学生时代,每到草木变黄,大雁南飞的深秋季节,学校附近从山脚延伸到山顶的一坡坡玉米地也已成熟,生产队长趁晴好的天气,组织全队社员下地抢收。尽管社员采摘时非常仔细认真,仍难免因疏忽而把一些玉米遗落在地里,被老鼠吃了或淋了雨水霉烂。

于是,集体的大片玉米地收摘完毕后,到了劳动课,学校的老师就组织我们学生到收摘完的玉米地里捡遗落在地里的玉米。按要求每个学生自备一个小箩筐,以班为单位,分头寻找。我们几十个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犹如一群群鸭子涌入挤满玉米秆的田地里,然后一字型排开,进行地毯式搜索,搜捡了一丘又一丘,一坡又一坡。在秋阳的炙烤下,我们个个汗流浃背,人人双脚沾满泥土。有的同学一不小心就会碰触到“青叮子”或别的毛毛虫,不仅马上皮肤红肿起泡,还让人感到剧烈的疼痛,但带队的老师早已准备了一小包食盐或一盒“万金油”,如果哪个同学遭遇了叮咬,老师就会马上赶过来帮他涂抹患处,一会儿,疼痛就会慢慢消失,红肿的部位第二天也会自然消退。

我们在山地里捡玉米时,总是与前来寻食的山鸡等各种鸟儿和田鼠遭遇,有时还遇上来不及入洞躲藏的癞蛤蟆或花蛇,让人胆颤心惊。但也有不时的惊喜,一会儿发现地里掉落的几个玉米,一会儿发现高高的玉米秆上有漏摘的大个玉米,可是我们学生个子矮,力气小,无法摘到。我们几个小伙伴就一起帮忙,将高高的玉米秆推倒,才能把玉米收摘下来。有时我们还会遇到一丛丛被称为“菌中之王”的美味鸡枞呢!

这样,在密密麻麻地挤满玉米秆的地里来回穿梭去捡拾约一两个钟头后,带队的劳动课老师就吹响了“集结号”,我们学生像出水上岸的鸬鹚,兴高采烈地满载而归,也深深地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那时候,我所就读的山区学校在每年生产队夏收后,老师就组织我们学生下田捡拾蚕豆或麦子,到了秋收后,老师又带我们去捡拾玉米或稻子,让田里的粮食真正做到“颗粒归仓”。捡拾的粮食在劳动课中晒干扬净后,向附近的养殖户或酿酒作坊出售,所得的钱款就用来购买各班的体育器材、劳动和卫生用具,或学生文具用品和老师的办公用品等教学物资,以这种“勤工俭学”的方式来弥补当年办公经费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