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杨月明:和爱人一起,以白剧团为家的一生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6/22 09:05

□ 又 凡 文/图

他从未学过绘画,却能见到什么画什么,比如家中的福禄寿三星摆件,经他照着仔细描摹,画得非常逼真,让人以为是照片,其实是手绘而成。

他从未学过服装设计,却设计了包括《红色三弦》《苍山红梅》《望夫云》《苍山会盟》《蝶泉儿女》《白洁夫人》《阿盖公主》《白月亮白姐姐》《情暖苍山》等数十部白剧的服装,并荣获国家级大奖。

他从未学过木工,但见到什么东西,回家琢磨琢磨,就能做出来。虽然在白剧团是首席三弦,但也因剧团需要投身舞美设计、装台工作,并屡屡获奖。

他就是大理州白剧团的国家二级舞美设计杨月明,白族,1940年出生于大理市太和街道刘官厂村委会大湾庄村,1959年与爱人杨振兴一起被选入大理市吹吹腔剧团。后来,大理市吹吹腔剧团更名为大理州白剧团。从此,二人与白剧相遇,在白剧团小院度过了与白剧息息相关的一生。

进入大理市吹吹腔剧团后,杨月明有机会和杨汉、杨绍仁、李春芳等老艺人朝夕相处,深得他们真传。三弦弹得非常出彩,三腔九板十八调,调调精通,杨月明早年在剧团乐队工作,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下乡演出他都要带着一把三弦,进行伴奏。

要说具体从哪年开始从事服装、舞美这些工作,杨月明也说不清楚了。借杨振兴的话说,就是“24小时盯工在单位上”,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除了在乐队弹奏三弦,服装设计、舞台美术、道具、灯光、布景,从设计到制作,都“一手了”,晚上熬夜是常态,“苦得很”,一直做到退休。

那时的舞美没有工作室,木匠、裁缝,全部在白剧团天井里做。

比如要做服装了,就先买材料,之后把下关服装一厂、二厂、三厂最好的师傅请到单位里,在杨月明等人的指导下缝制。

接到布景任务,就先去买木料,大圆木,买回来请师傅解成大小合适的料子,且不能用榫头,因为重复使用搬来搬去装车拉运,会坏掉,只有用钉子钉,才会牢实。木架子做好,用底线拴起,拴出一个轮廓后,两面裱纸,但时间长了难免碰烂。杨月明的办法是去二级站批发包装布,10斤20斤,从一包包布里一块一块拆开,洗一下,绷在布景上,再刷颜色。

那些年没有广告色,就去二级站黄的粉的蓝的颜料各称几公斤,买两驮炭,火盆架起生火。弄个大锅,开始熬牛皮胶,再买几个酱缸,用熬出的牛皮胶将颜料调匀,红的、蓝的、黄的,各一大缸,这才开始画布景。

有几部戏,比如《苍山红梅》,是杨月明设计好图样,去上海缝制,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因为他是边疆过去的,穿得又“土”,进厂时被反复登记盘查。

上海的服装厂接下这批活计后,要派大师傅转到下属的厂里制作,因为有两条线,一条线叫歌舞线,一条线叫戏曲线,白剧团的服装就由歌舞线完成。白剧团的服装上有光片花,这是在上海就按他的设计加工好的,但忙乱中忘带了,而歌舞线临时加工又没有设计图样,都留在上海厂里,在那儿干着急。杨月明心想这有何难?图样都在心里嘛。他说:“不怕不怕,你们把绷子整好,我现画给你们。”这样现画现绣,就把光片花的大问题给解决了,让上海厂的工作人员佩服不已。此后第二次、第三次再去,上海厂家到机场接他,待他为上宾。

也就是在这期间,杨月明学会了上海戏剧服装厂所有的表现手段和工作流程。回大理后,每年三月街开幕式方队,各个县几十人、上百人,大型队伍,都找他设计制作服装,为三月街的开幕表演增彩。他还为好几任州长设计过礼服。

杨月明获得的两个国家级大奖,一个是在1992年,原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奖中,荣获服装设计奖;另一个是在1994年,原国家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奖评奖中荣获“舞台美术设计奖”,全国仅有7人获奖。两个奖都出自获奖剧目《阿盖公主》。

退休后,杨月明专注于乐器创制,计划把南诏国时期到今天大理及周边地区有迹可循的古典乐器都做一遍。夫妻二人至今还住在白剧团小院,在老伴的照料下,目前已做30余件。80多岁了还在不停地做,是想为世人整体展示中国西南地区古典乐器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