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中共祥云地方史上的“五个第一”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6/22 09:05

□ 李丽琼

当前,祥云县全县上下正在推进“两个革命”开展“学做”活动。而“学好身边人”,就是要学好祥云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英雄模范人物。祥云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革命传统。英雄的土地孕育了英雄的人民,孕育了无数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的革命志士,孕育了光辉厚重的革命斗争史,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孕育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典范。他们身上闪耀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的不竭力量源泉。现整理中共祥云地方史上的“五个第一”,回顾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血脉、弘扬优良传统,促进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砥砺奋进。

云南籍第一个共产党员:王复生(1896-1936),原名王濡廷,字涵万,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人。王复生既是大理的第一个中共党员,也是云南省的第一个中共党员。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1月同辅仁社成员一起,在北京陶然亭为毛泽东回湖南践行并合影。1920年3月,与邓中夏等19人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后转为中共党员。1922年秋,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到陕西华县、绥德等地建立党的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王复生引领自己的两个弟弟王德三、王馨廷先后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初,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受党组织派遣,回云南主持建立了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的国民党云南省临时党部,积极配合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开展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按照党中央指示前往东北,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36年8月15日,在齐齐哈尔北门外江坝被日军杀害,牺牲时40岁。

云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开创党史多个“第一”:王德三(1898-1930),原名王懋廷,字正麟,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不久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4年,他被李大钊派往陕北地区建立陕北的党团组织。1926年春,他在广州黄埔军校任第四期政治教官期间,为云南建党培养了骨干力量。1927年2月中旬,他被派回云南,积极筹备建党工作。从1927年到1930年,他先后担任中共云南特委书记、临委书记和省委书记。王德三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特别是他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践斗争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党的民族工作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王德三在任中共云南临委书记期间,在省临委设置了少数民族问题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开设的第一个研究和领导少数民族的机构。他主持制定的《少数民族问题大纲》,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中国共产党人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民族问题的典范。此外,他于1927年写的《夷经》(又称《苗夷三字经》),是中国共产党首部民族工作文献。他与李子洲一起,在陕北地区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团员,在绥德四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支部,组织工农群众,领导开展了大革命初期的陕北革命斗争。在文山建立了云南农村的第一个党支部——洒戛竜党支部;在小塘子,他组建了云南省第一支少数民族人民武装——小塘子苗族农民武装游击队;1928年4月,赴莫斯科出席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9年1月28日,中共云南临时省委在昆明召开扩大会议,选举王德三任省委书记。此后,把组织武装斗争作为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多次武装暴动。1930年11月,因叛徒出卖,王德三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写下了感人至深的万言《遗书》。1930年12月31日在昆明英勇就义,年仅32岁。

大理州第一个牺牲的共产党员:王孝达(1901-1927),号味泉,乳名寿生,祥云县城内北街人。1924年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1920年秋,王孝达前往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求学,转学北京国立政法专门学校,与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并加入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王复生、王德三兄弟交往密切。从1924年夏天起,王孝达积极投入上海的工人运动。1925年秋,党组织派王孝达赴广东参加北伐战争,之后由张伯简介绍到彭湃领导的广东省农民协会做农运工作。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王孝达等100多人被捕。他在敌人利诱、刑讯逼供下,视死如归,严守党的机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1927年9月5日,王孝达等七位共产党员在汕头市中山公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6岁。

红军长征过大理,祥云是扩充红军人数最多的县。长征中的统计数据非常困难,由于在长途行军中部队经常运动与分开,使统计变动很大,工作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尽管不够精确,但还是相对可靠的。据《红军长征过大理》一文记载:红二、六军团1936年4月17日进入祥云,26日离开鹤庆,短短的10天时间,夜袭祥云县城,攻克宾川县城,顺利经过鹤庆县进入丽江,抢渡金沙江北上。经过大理地区3个县(祥云县、宾川县、鹤庆县)、22个乡镇、345个村庄,行程300多公里。大理地区的热血男儿1300余人(祥云1000余人,宾川270人、鹤庆27人),慷慨赴国难,跟随红军北上抗日。《红军长征过云南史》记载,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时候,有过几次重要的“扩红”。一次是在扎西“扩红”3000多人,另一次是在会泽“扩红”1500多人。然后就是红二、六军团过滇西的时候,在元永井有500余人参加红军,在祥云七八百人参加红军。据《红军攻占祥云城纪实》一文记载:祥云县参加红军的人数,据伪县长聂思培给伪省府的报告中说,有千余人。据红二军团六师十八团政委杨秀山回忆,当时祥云参加红军的有七八百人。1976年,中共祥云县委组织专人沿红军经过路线逐村调查落实,总计为480人,加上从全县乡镇调来守城的壮丁,经教育参加红军及不在红军进军路线其他村镇参军的人数为七八百人。

红军长征过大理,保存完整的唯一一部宣传册。红六军团经米甸黄草哨村,一位团首长将《中国工农红军》一书,送给74岁高龄的彝族老人罗应弟。虽经国民党中央军、地方军的频繁清乡,罗应弟仍冒着生命危险,把它珍藏着。老人临终前又郑重地交给儿子罗占标,并告诫儿子:“这本书要好好保存,留给子孙后代阅读。有共产党、红军给穷人做主,穷人翻身就有希望。”罗占标在1958年将《中国工农红军》一书捐赠给了祥云县人民政府,是红军长征过大理途中保存完整的唯一一部宣传册。现已成为祥云县最珍贵的文物,保存在祥云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