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建党百年忆前贤

——访鹤庆籍在京老党员张道一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7/28 10:03

□ 寸丽香

张道一,大理鹤庆人,白族,1926年12月生于昆明。1943年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学习,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入北大文科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朱光潜、威廉·燕卜荪。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地下党北京大学宣传支部支委,中共北平市学委干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处长,《支部生活》期刊首任总编辑。1959年至1966年任北京市市长彭真的秘书。1978年至1982年任北京语言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1983年至1987年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招生办)院长。曾任中国联合国系会理事会理事、中非友好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已出版《张道一先生文集》及译作《肯尼迪总统夫人杰基秘史》《宝贝》等。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笔者亲临张老位于北京回龙观住所采访。现谨以他在建国初期的峥嵘岁月里,幕后操心国庆游行等点滴回忆与大家分享,共庆党的百年华诞。

问:张老,你在北京历经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中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恐怕就是首都国庆阅兵游行吧?

答:是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北京几乎每年都有群众游行活动,且参加人数众多,持续二十多年。几乎涉及北京城家家户户,影响全城男女老幼,成为北京市民在那个岁月政治生活中最重要最广泛的盛事。那时候,还没有电视直播,但通过广播电台或报纸、电报等,国庆活动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有影响。

我曾多年在群众游行指挥部工作,那时,节日游行是新中国对外的一个展览橱窗,我国几乎每年都要邀请数千名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前来观礼,首都国庆游行成了中国对外开放少有的、难得的窗口,世界借这个窗口感知到新中国的形象,而参加过游行的群众在活动中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的教育,每个人心里自然而然就会涌起民族自豪感。

问:张老,您能介绍下你所亲历的国庆群众游行活动概况吗?

答:好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委指示:游行队伍由工人打头阵,体现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仪仗队也由工人组成。另一方面,工商界也要有单独的队伍,体现我国各阶级的联盟。十周年大庆时,又增加了一个民兵序列。我参加组织工作的最后一次是国庆35周年,对整个游行序列做了新的设计,把农民队伍摆在最前头,旨在反映改革开放是从农业开始,由农民带了头,农村先行动的这一历史事实。

我所在的游行指挥部在注重游行群众的精神面貌时,也非常注重各个游行方阵的队容设计,特别是突出它的政治内涵。一些主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部委、市属厂矿,以及农村基层单位在制作模型、图表方面都曾下过许多功夫,机床厂的双柱坐标镗床模型、北京重型机械厂的1吨多水压机模型、农业机械厂的联合收割机模型等,展现出当时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新成就。北京汽车制造厂在国庆10周年时把新研制成的100辆汽车排成方阵驶过天安门,北京棉纺厂用上百匹彩色棉布组成了一个伸展有几十米的轮毂形的大伞塔,显示出他们为丰富人民生活所做的努力,北京大学制作了一朵含苞待放的大荷花,行至天安门前花瓣忽然开放,释放出一群白鸽和一个个彩色气球,象征新中国欣欣向荣,前程似锦。

问:历次国庆游行活动井然有序,你们究竟有什么妙招?

答:主要有三点,一是不打疲劳战,二是尽快缩短时长,三是随时跟进校正。为缩短整个队伍的通行时间,指挥部将工人、农民、市民和学生等队伍的横排人数由最初的60人增加到90人,队伍密集就可以缩短通过的时间。指挥部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周密的计划,为分散在各个方向的游行队伍确定了各自集合、行进的最佳路线。负责集合工作的同志要给几十万人合理分配集合场地,一次次到天安门以东的好几条街道实地勘察。他们往往冒着酷暑在8月份就开始奔波了,拉着皮尺在马路上一米一米的量,按参加游行单位和人数分配,并在地上做出醒目又不张扬的标记。指挥部不仅要规定每个参加单位经由哪个路口,而且规定集合时间和行进路线,还印成通行卡,以此作为通行的凭证,并在各支游行队伍经过的重要路口安排指挥或引导人员,负责协调各队伍的关系。

问:如有意外,你们如何应对?比如1984年“小平您好”横幅突现群众游行方队,你就在现场吧?

答:我们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的同志绝大多数同志都是严谨、细心的人,“严”“细”历来是我们市委机关和团市委同志的作风。建国初期的那几年,游行当天,指挥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下、东观礼台边上,要摆好几部电话,便于与各方联络。天安门城楼上有什么指示,都要我们及时下达。当时的市委书记刘仁同志、卫戍区参谋长曾美等领导和其他同志,也经常来我们指挥部“观战”。有好几次国庆,我被派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彭真同志的身后。游行中,彭真同志会问这是哪支队伍?哪家的模型?现在的行进速度如何?记得1956年的国庆,活动当天阴雨绵绵,广场内的群众淋着雨一动不动,游行队伍冒雨通过,情绪高昂,而毛主席在城楼上也不让工作人员给自己打伞。在场的印尼总统苏加诺看了这个场面后,深受感动。彭真同志在城楼上叮嘱我:你通知辛毅,赶快给各单位打电话,回去后熬姜汤,不要让群众感冒。

1984年的国庆,我已调离北京市委,但因为我是多届群众游行指挥部的指挥,所以指挥部还是找我回去参与工作。指挥部事先要求各单位的游行标语要依据中央颁发的统一口号庆祝35周年国庆。当天,北大学生突然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事前没有告诉校领导。当它在南池子西即将进入天安门广场时,我们在指挥台上马上注意到了,撤下来还是不撤?我们有些犹豫、紧张。当时有一个直觉,这反映了群众的愿望,表达了对小平同志的尊敬。我想:不管了,让它进场吧。这个突然出现的横幅成了当天全球最抢眼的新闻热点之一,也成了80年代比较著名的标志性场面之一。

(参考资料:《张道一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