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文化 >> 视觉

张汝杏的“香草”人生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9/08 09:57


1952年元旦,张汝杏(左4)与同事留影于下关市人民政府正大门。(家庭收藏照片)



4月3日,92岁的张汝杏在家中手捧上级组织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留影。



张汝杏和孙女杨婷在翻看《大理老照片集——百年大理》。书中收录有张汝杏收藏的多张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老照片。



1948年,张汝杏与丁亮的结婚照。(家庭收藏照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位于下关启文街的中共下关市委大门。当时,张汝杏在这里工作。(家庭收藏照片)



张汝杏(左5)在大理市纺织工业系统一九八九年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家庭收藏照片)


□ 杨 婷  文 / 杨士斌  图

张汝杏是我奶奶,平时听父亲母亲讲我的奶奶如何如何,奶奶好学、奉献的品质一直以来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因疫情滞留家中,让我如愿以偿,在家倾听奶奶亲口讲述她一生的精彩故事。

奶奶张汝杏,今年92岁,1928年冬出生,自幼丧父,母亲带着两个姐姐和她艰难地生活着。两个姐姐先后出嫁后,张汝杏和母亲相依为命。14岁时,张汝杏奶奶进入大理女中读初中、高中。

在大理女中读书时,她认识了地下党的一些成员,了解了地下党青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也因此参加了一些党的地下活动,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高中毕业后,奶奶结了婚,在大理一小当小学老师。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大理一小校长。后来被调到下关文教科,负责建盖下关人民电影院,并任第一届下关文化馆负责人。电影院建成后,又调到下关市委会,专门做妇女工作。

土改运动后,奶奶被抽调到昆明学习经济管理。半年多后,回到下关市委会工作。当时,困难户很多,他们没有工作,没饭吃。为解决问题,市委成立了专案组,奶奶被抽调到专案组,想办法解决问题:把失业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拓土基组、砍柴组、搓麻绳组。拓土基组修建文化馆的围墙;砍柴组负责机关伙食堂烧饭的柴火;搓麻绳组将商业部门没有出路的库存麻打成麻绳,供应市场的需求。后来又把老弱病残、鳏寡孤独、无依无靠、改造释放等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下关麻纺厂、下关布鞋厂。

下关麻纺厂在奶奶的带领下,生产麻绳、麻线。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农民需要大量麻布,奶奶和她的同志就想办法生产麻布。后又搞技术革新,重点试验生产亚麻并取得成功,投入批量生产,下关麻纺厂也改名下关亚麻厂。后来,在扩大生产中,亚麻原料不足,亚麻厂转向生产棉纱、棉布,并改为大理州纺织厂。

20世纪60年代,中央正式批准大理建3万腚滇西纺织厂,奶奶又被调到滇西纺织厂筹备领导小组。当时,奶奶被派常驻昆明,后又被派往北京,争取计划指标。

滇西纺织厂正式投入生产后,奶奶又被调入大理州经委供销公司任副经理。那段工作中,奶奶记忆最深刻的是寻锰矿,帮助大理鹤庆建立了锰矿厂,解决当时锰矿原料短缺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奶奶重点分管纺织企业:民族纺织厂、毛纺厂、毛巾厂、大理针织厂、下关针织厂、床单厂、织布厂、车线厂……民族纺织厂扩大生产至3万腚、毛纺厂新增花色漂亮的腈纶毯、毛巾厂设备更新产品产量上升……各个厂的产品,在改革开放后很受欢迎,产品销往云南边境外五县、境外缅甸,纺织业成为大理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奶奶在一生的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艰苦努力,为大理的经济建设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这让奶奶自己感到很欣慰与自豪。

奶奶57岁时离休,离休后仍然发挥余热,帮助下关乡镇企业办纱厂和织布厂,直到67岁才真正放下工作。同时,她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收入,帮助穷苦人,如珂里庄的孤寡老人和有困难的人,一直坚持到现在。

92岁的奶奶,不仅心态好,记性也好,思维清晰。她的一生淡泊名利,好学做事,犹如一株香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散发出缕缕清香,带来丝丝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