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世明
落居在洱源县西部炼铁、凤羽等乡镇白族聚居区的白族人家,每逢春夏耕种栽秧时节,虽然每家每户的水田较少,糯谷产量较低,但都要挤出一两丘田,认真地插上糯谷稻秧,不施化肥农药,只施农家肥粪,人工薅除杂草。到了秋冬时节,就趁晴好天气,及时把层层的梯田里铺满了金黄泛香而沉沉甸甸的糯谷稻穗抢收回来。糯谷被晒干扬净后,背到加工坊,在碾米机上加工成雪白晶亮的糯米。再把这些糯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宰杀年猪时灌制润肠清胃的“糯米血肠”,另一部分则背运到水磨房或碾坊那儿加工成雪亮细腻的糯米面。
因为那香甜糯软的糯米面是白族人家在逢年过节时少不了的美食,特别是在每年的“立春”“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早餐,全家人聚拢在一起,元宵是必食不可的“团圆美食”。白族过节美食寓意较为深刻,“吃元宵”的寓意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一年事圆圆满满”。
每逢正月初一的早餐,母亲总是跟我们一起吃元宵。只见她在大年三十的夜里,将一些泡核桃剥壳取仁,再用小石臼研成碎末,再加入甘蔗熬制的红糖、橙子皮屑、生姜粉末、薄荷粉剂、少量猪油等佐料加工成一个个如鹌鹑蛋大小,圆圆的“核桃馅”。到第二天正月初一早上,母亲就上楼舀取适量的水磨糯米面,加入清水,搓捏成“元宵皮”,再烧一锅山泉水。当泉水沸腾时,母亲就把元宵皮包裹着核桃馅,如鹅蛋般的生元宵,一个接着一个,撒落到沸腾的锅里。到吃元宵时,母亲总是给我们交代说:“已煮熟的飘在水上,未煮熟的潜入水底”,我们就按母亲传授的经验,逐一从锅中捞取浮在水面上的熟元宵。当全家老少聚拢在一起,热气腾腾地品尝着母亲精心煮制的那溢满核桃香、甘蔗甜的软糯元宵时,全家的脸上顿时绽开了如意的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