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2年07月04日

不求功名报党恩  但求薄力献祖国

——记大理市下关街道关平社区老党员杨建国

□ 本报记者 朱 蕾

通 讯 员 向文丽

“我已是古稀之年,在世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但不管怎样,只要健在一天,绝不辜负党对我的关怀、教育、培养。”“尽我夕阳微薄之力,用实际行动和大家一道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是老党员杨建国在“七一”建党节前夕写给州、市党委政府的一封感谢信,信中一字一句都充满了他对党的感恩。而他,也用六十多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

走进杨建国的家,房间里的摆设简单朴素,却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状、证书。“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爱心圆梦大学’助学活动捐资先进个人”……今年88岁的杨建国是一名老党员、退休老干部。曾经,他奋战在云南省路桥一公司的工作岗位上,遵纪守法、无私奉献;如今,年逾古稀的他矢志不渝、终身不悔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助人不停的行动,谱写着壮丽的耄耋乐章。

杨建国曾先后被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学雷锋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纪检干部等多项荣誉;1990年12月,杨建国在北京参加中纪委表彰大会期间,与其他模范人物一起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的事迹还被编入了中纪委编写的《党的忠诚卫士》一书。

古道热肠

把无私奉献写进生命

杨建国出生在宾川县钟英乡皮厂村,1961年,已经工作的杨建国回乡探亲,看到家乡的落后贫苦状况,他把积攒几年的300多元钱全部给了等钱治病和买米的乡亲们。当时他每月工资只有35元,这一捐就是他一整年的所有收入。

从那以后,杨建国就把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刻进了自己的生命里。为宾川县钟英乡的三个自然村出资购置广播器材,让落后的山村听到党的声音;为家乡卫生所购买医疗设备,让患病的贫困乡亲们及时得到医治;积极捐书、捐资支援家乡办学,把积攒下的钱送到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手中;单位职工家属交不上住院医药费,他倾囊相助……

1995年杨建国退休了,他无私奉献的脚步却不曾停歇。1994至2008年,先后14次向大理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捐款10000元;1993年至2009年,先后16次向大理州残联捐款10550元;1988年至2016年,先后16次向希望工程捐款21900元;2009年至2021年,先后14次捐助抗震救灾、洱海保护、疫情防控30300元……多年来,杨建国通过民政、残联、团委、扶贫基金会、红十字会等部门和机构,向希望工程、受灾地区、贫困失学儿童、生活困难群众捐赠了16万多元。每一笔钱都是他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

“没有党的关怀和恩情,就没有我今天的生活。虽然我能力有限,但也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报答党恩,报效祖国。”杨建国如是说。

发挥余热

以实际行动影响身边人

从省路桥一公司纪委书记的职位上退休以后,杨建国一如既往支持党的事业,积极动员下岗失业党员组建党支部。在他的努力下,下关街道关平社区第七党支部成立了,省路桥一公司的老党员和老年人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杨建国通过民主选举成为第七党支部书记。

为了扮演好党支部书记这个新角色,每月的社区党支部民主生活会,杨建国总是忙于准备学习材料,查阅最新党建知识,及时向参会党员进行宣传;因病不能参加学习的老党员他负责送学上门,在外地打工的党员他采取电话联系方式向他们宣传党内最新知识,让他们的心与党组织紧紧相连;他还积极配合原单位老年协会的相关工作,从2008年开始至今,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购买书籍、征订报刊,供老年人学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杨老总是吃最简单的饭菜,穿最朴素的衣服,衬衫洗得泛白,手中常拎的手提包自己补了又补。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献给了社会,他就是我们新时代共产党员应该学习的典范。”大理市下关街道关平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朱瑞华说,在杨建国的影响下,无论是居委会工作人员还是社区群众,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无偿地做一些志愿服务,积极地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