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1年11月15日

一片丹心写洱海

——读北雁《洱海行笔记》

■ 杨  荣

一年来,《大理日报》洱海文学副刊正在连载我州青年作家北雁的长篇纪实日记体散文新作《洱海行笔记》,笔者连续跟踪阅读,洋洋洒洒十余万字,不仅文字纯美纯真,同时对洱海周边的目之所及,叙事状物别有气韵,抒情感怀别有心得。其中既有客观真实的细致描述,又有爱憎分明的讴颂与批判,同时还有深谋远虑而又立足现实的思考。

首先让我感叹的是北雁躬身亲历的创作精神。许多人写文章大都坐在书斋里冥思苦想,有少数人甚至坐在电脑前作一通搜索复制粘贴,删删改改后就成了自己的文章。而在此之前,北雁已经有两部长篇小说出版,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国内上百种报刊发表上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评论等各种文体的作品,所以以他的文学功底,一部20万字的其他题材的作品,或许用不着如此伤精费神。但北雁却要效仿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风范,用了将近一年时间的所有节假日,沿着洱海徒步行走了一周,对洱海周边的村落、河流、植被、农业、渔业、旅游发展和民居建筑、乡土风情、自然风光、传统文化等各方面做了认真细致的田野调查,考察和记录了现今洱海周边村落群众的生存状况,我深信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他通过“下马看花”写成的叙事中不乏抒情,还有大量的凭今吊古之说的这部佳作,的确有似《徐霞客游记》中的神来之笔。

其次是北雁充满深情的忧思。从目前连载的60多期作品中阅读可见,北雁通过大量的史料了解昨天的洱海,又以自己的脚步丈量今日的洱海,然而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对明日洱海的忧思。在他大篇幅的抒情议论之中,他希望对洱海通过有效治理和及时抢救,使洱海的自然生存空间、多种生态功能明显地优于现在的洱海,那就是他心目中的“明日之湖”。而他对洱海的赞美、忧虑和期盼之中,无不彰显出一个忧国忧民、热爱家乡的文化人的可贵担当。其中,他提得最多的是洱海周边的众多旅游客栈和无序建房,有的居然还侵占了洱海滩涂,以及涉及建筑、农业、旅游等多方面的污染,都是造成洱海直接污染的重要原因。面对这许多困惑,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以单一产业、单一经济为命脉支撑的国家或民族,都将是最为脆弱的经济形式,我们不能以牺牲洱海的纯洁换取短期经济的繁荣。”

第三是对洱海及沿岸村落文化的发现与状写。《洱海行笔记》中,提及最多的还有现今洱海周边村落的生存状况,北雁的徒步长行之中,常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要举措改善的人居环境而讴歌。绿树成荫、容貌整洁的一个个村庄,墙壁彩绘、果木飘香的一座座庭院,白墙青瓦、雕梁画栋的老式民居和古祠古庙建筑,与钢混、砖混结构但不失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的现代民居交相辉映,用石条铺成的村巷,宽敞洁净的硬化村道……都是他深情赞美的对象。特别是这些村落中遗留的民族文化古迹是他相机瞄准的重点镜头,所到之处见到的古庙、古桥碑记和记录当代人捐资进行的公益事业功德碑他都录入文中,使一些濒于自生自灭的文物古迹重焕异彩。到了龙龛村,他在“起凤”“腾龙”“凤翔”“登龙”四座青石牌坊前驻足流连,怀古思幽。走进磻溪村,他认真抄录下了大照壁上的古今绝联:“磻石镇中流平分山河百二,溪水归大海变成气象万千。”笔者之所以称它为古今绝对,是因为熟知大理坝子地形地貌的人都知道,它叙事状物准确无误,而苛求楹联格律的人们都不得不佩服它平仄合辙、对仗工整。这样精妙的对联,让它留在乡村一隅,传播毕竟有限,只有将它录入美文佳作,传播才会久远。据北雁文中所录,磻溪村其他地方仿照此楹联所作的两副对联,如“平分百二如诗如画,气象万千可心可意”“苍洱无双地,百二由此分”就很一般了。它们的作者也许意想不到,正是这两副对联反衬了第一副对联的奇绝与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