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1年09月16日

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几点思考

□ 阮正德

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不仅是“三农”工作重心和主要内容的转变,而且是“三农”工作方式和方法的根本转变。大理州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决策部署上来,采取系统性实施、协同式推进方略,进一步统筹谋划、有效衔接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各级工作机构职能有序调整到位、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大理州和全国全省一道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但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机构要尽快转换角色,激发活力。6月上旬,大理州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新机构、新阶段,要研究思考新格局、新责任,找准新定位,担起新使命。州委农办、州农业农村局、州乡村振兴局,三个单位将擎起大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大旗,在这个战略中,如何做好统筹、协调和分责,而不是相互推诿、扯皮或争利,非常关键,这关系到全州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成效。三个机构在职责职能上要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州委农办侧重于调查研究,统筹协调,检查督办,服务指导。州农业农村局侧重于贯彻落实上级“三农”工作精神,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重大政策,整合筹措涉农资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布局、产业经营发展,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等。州乡村振兴局侧重于原州扶贫办职能职责,有效衔接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管好驻村工作队伍,推进试点村建设工作,调动各类资源制定、组织和实施好建设规划等。要组织实施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以编制村庄布局规划为重点,统筹考虑乡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内容,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

以文化振兴为突破口激发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繁荣兴盛乡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脱贫摘帽后的广大农村,千般事物蓄势待发,但最有可塑性的还是以文化为底蕴的人的精气神。要围绕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乡土的味道,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要尊重不同的乡村文化,紧扣提高村民文化综合素养及精神境界,活跃乡村经济文化、拓展社会生态空间、提升农民美好生活质量。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注重细节管理,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干净整洁村庄庭院,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农村传统文化活力,组建乡村艺术团,将村民凝结成一个整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统筹整合利用好涉农资源资金。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推广,要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整合土地资源、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等路径,全面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多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用好用活涉农资金。要解决涉农资金分散使用的问题,宁可集中力量干成一个工程,也不要“撒胡椒面”“搞半截子”,改变碎片化管理,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利用的长效机制,提升资源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整合利用涉农资金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山东设立“资金池”的经验,从省一级就对所有涉农资金进行统筹管理,大理从州级层面研究设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所有涉农资金。在壮大集体经济的措施上,设立奖补“资金池”,“资金池”由乡镇管理,每年由县市、乡镇注入启动资金,村级以合作社法人方式支取资金,取得收益后,将集体收益的部分反哺注入“资金池”,“资金池”越滚越大后,更能帮助其他村党支部的合作社发展,相关收益由注入反哺资金的村庄享有,并用于村庄的公益事业建设。在农民产业发展资金的扶持保障上,推进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宅承包地山林权属抵押贷款等改革措施,建立用地保障机制,创新金融支持方式,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整合涉农项目支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鼓励跨域抱团发展。

抓好典型示范引领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都在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示范样本,探索盘活乡村资源、富裕农民生活、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业附加值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大理州围绕打造“农村人待得住、城里人喜欢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农村绿色生活综合体验地目标,率先在全省开展州级试点工作,确定了12个乡镇、25个村为乡村振兴州级试点乡镇和试点村,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确定大理市古生村、巍山县大三家村等5个村作为州级重点试点村进行探索。对这些试点村,要因地制宜,进一步提升完善试点规划方案、理清思路、创新举措、总结经验,以试点村为平台,精心策划一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支撑项目,将这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在全州推广。譬如:大理市古生村的“活化乡愁”、漾濞县鸡茨坪村的“五五模式”、宾川县柳家湾华侨社区的“城郊融合”、巍山县大三家村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洱源县佛堂村的“农文旅融合”等,以此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州级试点工作,为走好大理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发挥好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系州委党校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