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1年09月01日

山肴、野蔌与散文诗

□ 张  旗

鸡足山秀色可餐,对具有现代观念更着意于实惠的人来说,不仅可以在视觉审美上大饱眼福,而且在味觉审美上也可以大饱口福。

鸡足山多产香笋竹。加工了的干笋片,是鸡足山山麓沙址的白族农民每年夏秋雨季上山采下的。吃时用热水泡一泡,切成笋丝,和腊肉一块儿煮。笋丝脆香,脆香中透出一股山竹的青味,很有嚼头。

据一位熟悉鸡足山掌故的历史教师讲,1924年,鸡足山香竹笋曾被云南省劝业会事务处评为优等奖。其鲜笋尤佳,肉质洁白,细嫩可口,清香微甜。

说到鸡足山的美食山肴野蔌,当推冷菌为最。冷菌系鸡足山独有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味之佳美超过鸡枞、香菌等任何一种食用菌,食用价值超过外贸出口的松茸、羊肚菌、牛肝菌,堪称菌类之冠。又因产量极低,稀罕名贵,历来是款待贵宾的一道名菜,或作规格较高的馈赠礼品,平常不易吃到。粗一看,冷菌形状大小与香菌无异,亦是伞状菌盖,亦有菌褶、菌柄。其实它与香菌大不同。香菌产于夏季,跟木耳一样,生长在枯朽的栲、栎树干上;冷菌则产于秋季,生长在腐殖质土里,在鸡足山海拔2000米至3000米的低温潮湿的丛林中,故名冷菌。不论其是新鲜的还是晒干的,不论蒸、煮、炖、炒,肉质皆脆而不烂,细细咀嚼,嫩脆可口,味道比鸡枞、香菌醇厚,韵致格外高远。

夏秋间游鸡足山,极便宜又容易吃到的山肴就是鸡枞。鸡枞与白蚁共生,因其内部纤维结构、色泽状似鸡肉、加之食用时又有鸡肉的特殊香味,故得名鸡枞。此尤物,仅西南、东南几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出产,其中,又以云南所产最多,也最佳。鸡足山雨量充沛,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出产的鸡枞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品质也最好。

有一年盛夏,一天下午,我们来到鸡足山山门前的沙址街时,山雨骤至,慌忙在路旁一家小饭店里避雨。一傈僳族汉子背着一篮刚采下的鸡枞走进店来,店主买下了。我们随即要了两道新鲜菜,炒鸡枞和鸡枞氽汤,等着就餐下饭。店主是位白族农民,一面做菜,一面跟我们介绍:“炒鸡枞要有好佐料,嫩葱、青辣椒、陈火腿。”果然不错,他炒鸡枞时,满店喷香,大家的鼻子先打了一台“牙祭”。待到一大盘炒鸡枞端上桌来,只见白的鸡枞、白的葱头,配以鲜红的火腿片、翠绿的青辣椒,还有金黄的姜丝,色香味俱佳。那一钵鸡枞氽汤,喝一口在嘴里,竟半天说不出话来,只觉得,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太令人难以置信了。清代诗人赵翼随军入滇,平生第一次吃到鸡枞,即兴赋诗曰:“老饕惊叹应未得,异者此鸡是何族?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只有婴儿肤比嫩,转觉妇子乳俗。”抗战时期,汪曾祺就读于西南联大,旅居昆明多年,离滇返乡40余年,仍念念不忘云南的特产鸡枞,在散文里写道:“鸡枞是菌中之王。味道如何,真难比方。可以说这是植物鸡,味正似当年的肥母鸡。但鸡肉粗,有丝,而鸡枞则极细腻丰腴,且鸡肉无此一种特殊的菌子香气。”文字有情有理有趣。赵翼、汪曾祺都是江苏人,江苏不产鸡枞,他们的赞叹不无道理。

我们一再赞赏店主的烹调厨艺,店主转身又从一个陶罐里掏出一盘油淋淋的金黄色的鸡枞丝来。这是当地白族村民自家制作自家食用的油炸土罐头食品,不含防腐剂,却是经年不坏,其味与鲜鸡枞无异,只是韵味绵长,在嘴里愈嚼愈香。店主解释说:“这也得要鸡足山特产的香花椒和宾川特产的花生油作佐料的才好。”据《云南通志》记载,明熹宗特别喜食鸡枞,云南每年派员飞骑上贡的鸡枞,连皇后张氏都不能跟他分享。云南至京城的古驿道,由昆明经贵阳、常德、南阳、石家庄,到北京,行程三千多里,驿马跋山涉水日夜兼程飞奔,约需四五十天。新鲜鸡枞采来如不加工,两三天即腐败不能食用。那时云南上贡朝廷的鸡枞,也是这样加工成油鸡枞吧。这种美食,难怪连皇帝也喜欢食用呢。

1995年4月,散文诗云南鸡足山笔会,8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年诗人聚会鸡足山,其中有丁芒、王尔碑、唐大同、柯原、王幅明等。在祝圣寺香会街的一饭店里,鸡足山民俗文化学社用鸡足山的山肴野蔌宴请了诗人们。

筵席上,荟萃了鸡足山的冷菌、鸡枞、香笋、香菇、金耳、香椿、香樟头、树花、金雀花、青蛙皮、黄精、荷包豆、板栗和蕨菜,烹调取法自然,食其本真,或烀、或炖、或烩、或油炸、或爆炒、或氽汤、或凉拌,七盘八碟,五颜六色,一席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就是东道主献给散文诗笔会的一章构思新颖的散文诗,诗意葱茏,诗味隽永,奇鲜独美。品尝鸡足山这陌生而又美丽的滋味,浓郁的乡土风味,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的底蕴,令游历广博的诗人们“口”目一新,刻骨铭心。

入选2017年出版的《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的《登鸡足山》和《宾川,那一抹盛开的石榴红》两章,就是参加那次笔会的诗人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