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1年08月02日

“兵支书”张应胜:凿山取水引甘泉

□ 通讯员 杨 宋  鞠 强

峰峦起伏,山高箐深。沿着宽阔的盘山公路,穿越森林,来到深山里的弥渡县德苴乡太平村委会黑郎基村。从山脚向山上延伸的水管宛如一条巨龙,穿过村庄和田间,呈现出“水往高处流”的景象。

黑郎基村是一个彝族村,有50户农户、190余人,村里曾经饮水难、出行难,如今全村群众饮用甘甜的自来水,走上平坦宽阔的脱贫致富道路。

这样的改变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他就是52岁的“兵支书”张应胜。

1990年,当了4年兵的张应胜退伍回到家乡,于1996年7月入党,从1997年开始他先后担任黑郎基村民小组长、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建设家乡的担子。

2010年,张应胜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村民在陡峭的山坡上挖水洞,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凿出20多个水洞,每个水洞每天有两三挑水,基本保证了村民的饮用水。

后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德苴乡实施德苴北片区光伏提水工程,以山下花鱼洞天然泉水为水源点,从山脚往山顶安装提水管道,用光伏泵引水。黑郎基村是供水受益村之一,张应胜迅速发动村民,安装入户管道、水龙头、水表,解决了人畜饮水。他又带领村民在田间修建水窖,把从花鱼洞铺设上来的水管连接到田间地头,实现管道灌溉,突破烤烟、林果、生猪等产业发展瓶颈,自来水管成为村民经济发展“大动脉”。

黑郎基村以前的出山路是一条羊肠小道,村民走路出山、运输靠人挑马驮。1980年,张应胜把出山路段修建任务分解到户,带领村民修建山路。全村家家户户早出晚归,带着锅碗盆勺,挥动镐头、锄头,推着手推车,历时一年,终于修通了长4公里的出山路,与村外的公路相接。路通了,摩托车、轿车、货车进入村里,村民出行方便了。他又带领村民一鼓作气地修建了3条总长10公里的机耕路,便于农机下田作业。

如今,黑郎基村村民年经济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农民富裕了,干事创业的张应胜也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张应胜顾大局,首先考虑大家的利益,是一位好党员、好干部。”村民丐红文说。

“我做的事得到乡亲们的认可,想想也值得。”张应胜说,“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