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1年08月02日

祥云松梅村:祖孙三代结蚕缘

大棚里祖孙三代一起喂蚕,交流养蚕心得。(摄于5月4日)

□ 通讯员 张美华 赵功修 杨丽桦 文/图

5月4日,走进祥云县松梅村,仿佛置身于一片桑树的海洋,目之所及,绿意盎然。来到村子北边的山坡上,自炳跃的省力化养蚕大棚就坐落在桑园里。进入大棚,耳际传来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沙沙声,平台上的蚕宝宝足有7至8厘米长,又白又胖,这是五龄蚕,再过4到5天就可以结茧了。

2019年,自炳跃养蚕120张,用工320个,支付工资38400元,养蚕纯利润10万元左右。自炳跃从1991年开始养蚕。当时种植桑树5亩,年养蚕10张左右,价格每公斤在8元左右,年收入不到3000元。2000年发展到10亩,年收入1万元左右。通过十年的摸索,他熟练掌握了养蚕技术。2001年,祥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自炳跃被聘请到祥云县蚕桑果药站、锦龙公司、银龙公司担任养蚕技术推广员,指导桑农养蚕。2017年,自炳跃回到老家继续养蚕,对养殖技术进行革新,并带动周边的农户栽桑养蚕。

自炳跃栽桑养蚕30年,最早 是受到他的父亲自怀礼的影响。今年76岁的自怀礼,早在60年代就担任刘厂公社的农技员,开始在王府山栽桑养蚕,并带头成立了松梅村蚕桑专业队,由集体经营至20世纪80年代。

自怀礼他们那个年代都是以传统模式养蚕。“看这些蚕的长势,确实比我们以前簸箕养蚕效率高。这个大棚省力化车间真是好。”自怀礼闲暇之余就会骑上电动车,到自炳跃的养蚕大棚里转转,要是赶上喂蚕,老人家还会搭把手。

听到父亲对自己省力化养蚕车间的肯定,自炳跃很开心。他对父亲说,自己今年计划养五季蚕。预计可收入6吨蚕茧。

滴滴,一阵车喇叭声响,自炳跃的大女儿自俊丽开着车来到了大棚前。自俊丽2019年毕业于大理农校,毕业后曾在大理古城工作。2020年,她回到老家,和父母一起发展蚕桑产业。在农校读书时,她曾经接触过一些蚕桑知识,如今继承父辈的蚕桑事业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有了女儿的加盟,自炳跃成立了祥云木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他们一家憧憬着,今后继续发展栽桑养蚕,而且要发展自动化养蚕。

农谚说:“栽桑点桐,子孙不穷。”如今,松梅村百分之七十的农户都是像自炳跃这样栽桑养蚕的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织就了一幅幸福美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