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1年01月08日

充分发挥优势  形成工作格局

弥渡切实促进文化繁荣兴盛

本报讯(通讯员 白成瑾) 近年来,弥渡县在坚持“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渡花灯”文化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基础广泛、文化品牌响亮四大优势,形成“五子登科”工作格局,充分彰显文化底蕴、转化文化资源、巩固文化基础、提升文化品牌,切实促进全县文化繁荣兴盛。

澄清家底子。弥渡县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大投入,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考核内容。该县党委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和视察调查以及听取审议汇报、县级部门挂钩行政村每年做好一件文化实事。通过谋好一域、澄清家底,弥渡构建起了县、乡、村、组四级齐抓共管文化工作的格局,营造了全社会共同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的氛围,全县上下形成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文化自觉。

搭好戏台子。近年来,省、州高度关注弥渡文化事业发展,弥渡县每年召开文化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重点工作;在2008年开始每年预算人均文化惠民经费1元、全民健身经费0.5元和文化工作经费100万元的基础上,预算了非遗保护经费、群文工作经费、图书购置经费、博物馆运行经费和创作经费。建成花灯民歌传承示范点100个、传习馆所17个、传习中心1个,建成花灯陈列馆、马帮文化陈列馆、李文学纪念馆、民国政府陈列馆;2010年以来,每年县级投入500万元,每年建设100个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目前该县933个自然村实现活动场所全覆盖,面积达47万平方米,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县、乡、村、组网络体系。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搭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台子。2014年12月,弥渡县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15年弥渡县“大喇叭小广场”配套建设工程荣获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扶持戏班子。弥渡县组建了弥渡书画院、弥渡诗联学会、小河淌水文学社、十大姐民间艺术团、荣华打歌队等10余个民间社团;支持编辑出版花灯民歌读物、收集整理折子灯,制作花灯广场舞、花灯音乐等光碟和U盘,促进传统灯班传承发展和文艺队伍壮大,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目前,该县共有传统花灯灯班100多个,通过财政补助配发音响设施设备的在册文艺队达700多支。弥渡花灯剧团60年来坚持开展送戏下乡,活跃和牵手城乡文化,2017年被列入全国44个重点扶持基层院团之一。

培育戏苗子。弥渡县积极扶持传统灯班,壮大农村文艺队伍,培养文艺骨干1000多名;2008年开始先后3次编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教材,开展“花灯民歌进校园”工程,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形成“学校+专业剧团+民间社团+文艺队人才”发展机制。2016年以来建成北京大学艺术创作基地、云南省花灯剧院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建成云南省省级专家科研工作站(非遗),与云南省花灯剧院、云南省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云南省职业艺术学院结为“种文化”共建单位和结对子单位,构筑了大手拉小手格局。

做精戏牌子。弥渡县紧紧抓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在现有民歌曲目500多首、花灯剧目200多个的基础上,狠抓传统文化整理挖掘保护,编辑出版了一批文化艺术书籍,创作打造了一批文艺精品,做精花灯民歌文化品牌。2014年和2017年,花灯戏《一碗水》《山村·小河·月亮》分别荣获云南省第七届、第八届文化精品工程奖;花灯戏《山村·小河·月亮》于2015年荣获第二批国家艺术基金舞台剧资助项目、2016年赴京参加全国首届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并在全州12县市巡演;2018年,弥渡花灯剧团代表云南省赴印尼开展中印友好春节慰问演出。

“五子登科”文化工作格局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弥渡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了文化繁荣兴盛,也极大增强了群众文化自信、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促进了脱贫攻坚。弥渡花灯民歌也从民间文化活动一步步走向云南省花灯艺术周、走进首都、走进央视、走出了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