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1年01月06日

大理的脉络

在南诏国的十三代王,237年的历史当中,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有这么一些事——

首先是六诏的统一,这是大理这一片区域迅速发展和文化融合的前提和条件,也为南诏、大理国奠定了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使大理地区作为云南文化中心一直延续到明代。

二是南诏国的都城遗址山龙 山于图城、太和城、羊苴咩城、大厘城以及后来修筑的护卫国境的龙首关、龙尾关、三阳城等等,遗迹都是看得到的,让我们现在都能想象往日的恢宏,特别是我们现在依然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从那个时候就一直传到现在的千寻塔、石宝山石窟雕像。文化的力量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壮阔。

三是汉文化的全面进入,让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大理地区甚至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成熟、文化繁荣、军事进步等等全面提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整体上说,南诏时期,不仅官方通用语言是汉语,各种制度和场面上的处理方式,都是仿照唐朝的,南诏文化最鲜明的特征是仿唐性、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多源性。正是这些特性,让大理文化,从南诏开始,就充分地体现了兼容并蓄的特质,大理也才能在以后,被称作“文献名邦”,也才能成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阁罗凤从四川带回来的汉族县令郑回,被他任命为清平官(相当于宰相),从此,王国的所有行政架构都学了唐朝的,军事和外事的策略也学了唐朝的,王城的规划和建筑,民间村寨的建筑都学习了成都等地的先进技术,田野的耕作方式、作物的选择等等,都学习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经验,大批汉地工匠的引进,一下子把苍山洱海间的手工技术水平提高了多少代等等。最典型的,就是郑回在天宝战争后,为阁罗凤写的那个流芳百世的《德化碑》碑文,更显示出了南诏国里官方的文化已经几乎等同于中原王朝了。

四是天宝战争后,战败的侵略者李密被奉为西洱河两岸百姓的本主。它很深刻地揭示了大理地区白族民间的本主崇拜的本质。结合对大黑天神被奉为本主,白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的宰蟒英雄段赤城被奉为本主,凤羽白米村一带的樵夫张宝君(国王的三公主倒骑牛选婿)被奉为本主等等一系列白族本主的故事,可以深刻地理解白族的本主文化内涵,也可以相对明确地体会白族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核。白族的本主,简单地说,就是“食人间烟火的神”,祭祀本主的时候,要宰公鸡供奉,讲究点的人家,还要供猪头猪尾,也就是说,对待本主,白族人是自己吃什么,也就给本主供什么,把它当作家里人一般,平日里有事无事,都会去本主祠磕个头,向本主报告一下,遇上家里有事,事前会去报告,事后还会去报告,比如要栽秧了,会去点个香报告一声;栽秧顺利结束了,一大家子会去本主祠杀鸡点香报告本主,为他的保佑表示感恩。白族地区是没有城隍庙的,所以本主还承担起了联通阴阳的职责,家里有人去世了,安葬后,要专门去本主祠烧香报告,请本主帮忙给逝去的人在阴间上个户口。

五是南诏国的历史,其实就是南诏和唐、吐蕃交往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唐高宗到唐玄宗时期,南诏依附唐朝并逐渐壮大及至统一六诏;二是唐玄宗听杨国忠等的谗言,发动两次天宝战争之后,南诏叛唐依附吐蕃时期;三是苍山会盟后南诏与唐与吐蕃都和平相处时期;四是南诏吞并东爨地盘后所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时期,这个时候南诏和唐朝是时和时战,不安定的动荡时期,当然,这个时期的最后结果就是同归于尽,都被自己国内的重臣灭了国。南诏国的君主,细奴逻是开国之君,最出名也是最具丰功伟绩的,还有皮罗阁、阁罗凤、异牟寻,此后有一个人也是值得大家认识一下的,就是丰佑,他是十三代王中唯一一个没有用父子连名的人,他的王位也不是从他父亲那里得到的,是从他哥哥劝利那里得到的,而劝利又是从他哥哥劝龙晟那里得到的,他们共同的父亲是寻阁劝。丰佑很有想法,也想重振国威,但为时已晚,大理五华楼(不是大理古城内的那个,是羊苴咩城内的那个)是他建的,大理三塔中的大塔千寻塔也是他建的,他还送了大量的南诏年轻人去成都学文化学手艺,最高时达到上千人。但这个时期南诏已经进入衰败期,丰佑也是无力回天。公元902年,写《德化碑》的那个郑回的后代子孙郑买嗣,他也是个清平官,在五华楼下杀了南诏国最后一个国王舜化贞,同时还一下子杀了蒙氏王族八百多人,南诏,被自己的重臣灭国了,五年之后,唐朝也被自己的重臣朱全忠废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