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0年12月10日

发展乡村产业要多些“乡土味”

□ 张 莹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把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要求。产业兴旺和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首当其冲的内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更是重点和难点。当前,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进展和胜利,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特色产业培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从贫困地区乡村产业对群众收入的支撑和支柱作用来看,仍存在产业小散弱、低质低效,产业链条短、融合层次浅,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要真正发挥好乡村产业发展之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全面小康成色、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引擎作用,需要我们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进程中进一步因地制宜、挖掘潜能,结合实际、做强特色产业,突出“当家菜”、凸显“主基调”、呈现“多样化”,让乡村产业更具“乡土味”。

谋篇布局突出“当家菜”。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产品生产加工、特色产业、休闲农业和新型服务业等,贫困乡村在产业发展中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贪图大而全,而要在统筹县域资源和产业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分析不同乡村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群众长期形成的种、养殖习惯等,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要求,选定一至二个主导产业,做好产业发展布局规划,集聚资源和力量,不换频道、一以贯之的推进,形成“拳头”优势,培植好县域经济和群众家庭收入的“当家菜”。要在做大一产的基础上,注重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强二产、做精三产,想尽千方百计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增加农民就业、创业的机会,把农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的留给农民,促进群众增收。要注重品牌引领,充分利用特色品种品质资源、地理标志标识,打造地域特色突出的区域公用品牌,创响“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

绿色生态凸显“主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贫困乡村在发展产业时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生态作为最强的资源、最大的优势,写好“靠山吃山”新篇章,做到靠山吃不倒、靠水吃不干。要坚持绿色兴农,注重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展绿色能源和绿色食品,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要注重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进一步盘活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引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要把特色产业培植和发展乡村旅游业相结合,依托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康体养生等项目,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不断发掘农业农村的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重价值,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要加大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力度,让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区实现易地搬迁,逐步实现山上有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把美丽乡村建设变成现实。

利益链接呈现“多样化”。发展乡村产业的最终目标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以“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党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引导群众建设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发展农产品初加工。要做大做强原料基地,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群众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要不断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应用,通过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建立“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利益链接的多样化。

(作者单位:云龙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