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0年11月21日

洱源:沪滇扶贫协作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力

□ 通讯员 周云深 王 滟

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洱源县借力浦东新区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强化产销对接,发展“一村一品”绿色扶贫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让“绿色”成为沪滇扶贫协作最美底色。

引进企业为绿色发展注入新活力

2019年国庆节,“牛街花卉”又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当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主花坛所用花卉,全部由北京花木有限公司牛街基地提供,“牛街花卉”已不止一次亮相天安门,“一带一路”峰会、北京APEC等会议的景观盆花都由牛街基地提供。

洱源县牛街乡2017年通过沪滇协作方式引进北京花木有限公司,公司共流转土地532亩,年生产花卉1800万至2000万株,同时公司与72户贫困户建立紧密联系,每年增加贫困资产性收入7.44万元、工资性收入67.2万元,沪滇协作让花儿开满幸福家。

在挂职洱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磊的牵线搭桥下,2020年5月,上海乃欣实业公司智慧农业可食用玫瑰示范园落户洱源,让洱源生态农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同年6月,上海农夫果园在洱源县牛街乡成立大理元吉果蔬专业合作社,依托灯草湾苹果基地发展果蔬种植加工,引进农业生产基地认证两项,签订了100万元苹果购销合同,高原生态苹果有了更广泛的市场。

洱源县牢牢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历史机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引进龙头企业,引进上海等东部地区企业5家、到位资金5.1亿元,涉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成为了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一村一品”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力

“去年,山嵛菜收入3.65万元。今年种了8亩,现在的市场价格好,收入要比去年高得多。”炼铁乡纸厂村陆家组彝族群众陆荣文感慨地说。

“山嵛菜全身都是宝,只要管理得好,根、茎、叶、花分开卖,一年四季都有收入。”洱源县志和山嵛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灿辉说:“老百姓靠山嵛菜发家致富,是种荞麦的三倍多,现在有397户1000多人在种山嵛菜。”

炼铁乡纸厂村海拔高2900米,气候冷凉,传统粮食作物产量低,效益不高。2014年,由余灿辉牵头成立志和山嵛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017年,炼铁乡争取上海援助资金100万元,实践“支部领+党员带+资金扶”的模式,促进山嵛菜产业加快发展。

几年来,纸厂村山萮菜种植稳步发展,面积发展到1400亩,81户贫困户通过种植山嵛菜脱贫。

2017年以来,洱源县先后培育了山嵛菜、苹果、中药材、蜂蜜、土杂鸡、生猪等“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绿色扶贫产业,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绿色发展

“两口子在杨卓繁的鸡场上班,一个月收入5000元,既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又有了可观的收入。”正在洱源县庄上村养鸡场喂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寿凤一边忙碌一边说。

凤羽镇庄上村2018年依托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建设了土杂鸡养殖场两个,项目投资61万元,该养殖场通过西南红饲料有限公司为养殖户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指导、回购等一条龙服务,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综合效益,将土杂鸡养殖做成了富村富民的产业。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定利用好沪滇项目,更加努力,带领村民一起迈入小康生活。”庄上村脱贫户杨卓繁对沪滇协作助力脱贫攻坚这一好政策由衷点赞。

在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实施中,洱源县坚持推行“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股权、股权变收入”的产业扶贫模式,累计将3792.76万元援助资金变成村集体资产,租赁给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使用,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增强带贫能力。通过沪滇扶贫协作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洱源县51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5个)有了稳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各镇乡、村结合实际对合作方式、带贫机制进行了创新,让“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股权、股权变收入”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