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0年10月01日

移动通讯给山区群众带来美好生活

□ 陈应国

2018年7月,就在祥云县通过国家退出贫困县评估检查验收前夕,普淜镇子乍么村委会野猪窝自然村的村民们可以在家里使用手机打电话了,移动通讯把藏在山峦里的小山村与外界联通起来,给山区群众带来了美好的生活。

野猪窝地处偏远,全村不到10户人家,居住分散,通讯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以往,村子里连电话都没有,且不用说手机。在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针对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祥云县积极组织“补短板”行动,从多方入手补齐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问题。中国移动祥云公司投入四十万余元建起了一座基站,解决了山区群众的通讯难题。

改革开放初期,祥云县像全国各地一样,最便捷的通讯工具就是电话和电报,对一般人来说,只能是看看而已,对于地处山区或偏远农村的群众而言,使用通讯工具简直成了一种奢望。

“那个年代,普通群体最快的通讯方式就是电报。”普淜镇子乍么村民委员会黄草岭自然村年过五旬的村民罗中回忆起少年时动容地说,学校里上语文课,在讲解作文时,都要在课堂上教怎样拟发电报的电文,怎样用最简短的语言把要叙述的意思表达出来。那时电话作为单位使用的通讯工具,要到村或县城的单位才有机会看到别人接听电话。那时的人使用电话时,不知是听不到听筒里的声音,还是要让别人感受一下,抓起电话机摇柄使劲一摇,便“喂!喂!喂……”地大声吼叫起来,不亚于战争片里在战场上呼叫炮火支援,那场面令人记忆犹新。

“在我的印象中,改革开放以来,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写信成为用得最多的通讯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远离家乡后,在近10年的时间里,就一直靠邮寄书信与家中亲友维持联系。”普淜镇力必甸村一位退休教师说,后来电话的普及逐渐取代了书信。“刚参加工作时,我所在的单位只有一部电话,工作中使用电话很少,且单位领导有要求,一般情况下不能打私人电话,多数时候都是由值班人员接听,因此只有听到铃声的份,没有接听电话的份。电话铃声响后,‘某某,接电话’成为那些年头的一种惊喜。”

再后来,电话机由摇柄电话发展到拨号电话、按键电话、IC插卡电话、移动电话、可视电话。在个人通讯工具中,还用上了传呼机、小灵通、大哥大等通讯工具,通话越来越方便。人们在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也感受着通讯工具不断变革带来的便利。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祥云县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4G网络全覆盖,大力推动“宽带乡村”建设,累计投资5400万元,建成综合业务区177个,端口数4.98万个,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村、坝区自然村和绝大多数山区行政村。同时,祥云县还向省州相关部门争取项目投资2.56亿元,实现全县所有自然村4G网络覆盖工程,偏远村组通讯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截至目前,全县已开通4G站点771个(其中偏远山区拉远站点五十余个),结束了偏远地区群众“通讯基本靠吼”的艰难处境。

如今,祥云各地群众都用上了智能手机,除了通话和发短信外,还可以利用微信等方式进行联络,不管是走着、坐着或躺着,只要面对手机,就可以把自己对亲友的祝愿和思念表达出来,熟悉的声音、面孔和亲切的话语,所传递的信息更快捷、更强烈、更直接、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