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大理日报社出版权威性·影响力·责任感






2020年01月23日

大理农村市场年味浓

大理古城

1月17日,大理古城春节前的一个街天。一大早,位于古三月街街场上的集市,人流如潮、热闹非凡。从十里八乡涌来的村民们选购着各种美味食材和过年用品,准备欢欢喜喜过大年。

走进集市,一个缤纷的网丝花摊格外显眼,引得赶集的人驻足购买。“你说‘牡丹’好看呢,还是‘百合’好看?”“我觉得‘百合’更好。”在花摊前,来自银桥镇白塔邑村的杨惠贤和姐妹们边看花边讨论着。杨惠贤告诉记者,她今年盖了新房子,上个月刚搬进新家,所以特地要买上几束网丝花装饰新家,喜庆过新年。

“现在都讲究吃绿色食品,农村集市上这些食品是最‘绿色’的。”家住下关镇崇邑村的李桂仙和老伴一口气买下10斤山药。李桂仙说:“过年就得有过年的样子,该置办的就得置办。说实话,现在农村啥都不缺,可要是不备点年货,总觉得不像过年。”李桂仙指着刚采购的满满当当一箩筐年货,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过年,每户人家都热热闹的,客人来了,瓜子、花生、糖、米花都是不能缺的。孩子们喜欢的零食、爆竹,家里贴的对联,样样都得买!”

嫣红的茶花、雍容的蕙兰……在三月街南通道,各种盆景花卉争奇斗艳。来自大理镇三文笔村的杨月兰和杨重英两姐妹每人花了100元钱买了一盆蕙兰和一盆杜鹃。杨月兰乐呵呵地说:“如今过年不光讲究吃喝,还要看个新鲜,家里摆上两盆红艳艳的花卉,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还象征着日子越过越红火。”

要问在大理古城集市上什么最抢手?当然是手写春联。在大理古城西门旁的春联市场上,来自湾桥镇的书法家洪清老人的方桌上,摆好了纸墨笔砚,桌前围满了前来“求”写春联的群众。“过年贴春联,不仅图个喜庆,还讲究文化韵味。每副春联,都反映了美好的新年愿望。”洪清告诉记者,38年来,他每年春节前都来大理古城写春联,每天差不多要写上二三十幅。正在现场求写春联的张贵华表示:“手写春联比在市场买的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清淡的墨香更能唤起旧时的记忆和乡愁,更加有意义,更增添了年味。”

凤仪

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日。早上7时40分许,城里的街灯还亮着,记者从下关车站随着人流乘上15路公交车前往凤仪镇。公交车上挤满了赶街的群众,一路上一车人欢声笑语。

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凤中路的街上,这是春节前凤仪的最后一个街天,比平时热闹红火,整条街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时鲜蔬果、灯笼对联、农副产品、衣服鞋帽、各类花草、鸡鹅鸭……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集市两侧,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阿奶,你的泡梨总共是13块钱。”在一个卖泡梨的摊位前,一些群众正忙着称梨。摊主杨芸一边接待着顾客,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我家的泡梨很好卖,今天总共带来15桶,其中泡梨12桶,还不够卖呢。”

杨芸来自大理市双廊镇伙山村,她家做泡梨已有三十多年。她说,每逢凤仪赶街,她都要带着自家泡梨来卖。

离杨芸家摊位不远处,60岁的张菊芬正忙着从三轮车上把大袋的花生、瓜子及水果往摊位上搬。

“以前是每10天赶一街,当时摆摊位的人很少,只有五六家人卖东西。现在每5天赶一街,卖东西的人越来越多,商品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张菊芬从二十多岁就开始赶凤仪街,三十多年来,她见证了凤仪街天集市的变化及繁荣。

年前的凤仪街,最受欢迎的要数灯笼、对联等年饰产品。凤中路上,几乎每隔数米,就有一个年饰摊位。

“我家的年饰产品共有四五十个品种,最好卖的是贴在房子大门上的大对联。”来自凤仪镇大营街的杨亚林已连续两年在凤仪街上卖年饰,他对记者说,近年来,盖房子的人越来越多,对大对联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

“多少钱一盆?”“60元”……除了喜庆的年货外,凤仪街上售卖的鲜花也引人注目,为这个春节增添了几分年味。

“大理人比较喜欢花,买的人也比较多。19日是宾川街天,我们带了120盆蕙兰过去,卖得只剩下30盆。这些天哪里有街子,我们就去哪里卖。”来自楚雄的杨丽对记者说。

临近中午,赶街的群众背上的背箩已经装得满满当当,手里提的袋子也装满商品。集市外的大马路上车水马龙,热闹喧嚣,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踏上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