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民主法治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6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博物馆  体验端午传统文化
6月17日,小朋友们在现场制作龙舟灯。

“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16日上午,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长廊的展览前,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来自南京市江宁区的陆红丹给9岁的女儿讲解端午节的民俗。

这是众多家庭在博物馆感知端午文化的一幕场景。近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运用博物馆等阵地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介绍传统节日民俗知识,传播优秀传统节日文化。

注重节日文化传承

在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三楼“礼乐学堂”少儿体验区,15组家庭正在参与端午节第一场社教活动“乐享编钟”。10岁的小艺敲击着一套小型编钟复制件。

“对于编钟,我已经很熟悉了!这是一套1.2米高、上下两层的编钟复制件,共计14件。”小艺说,湖北省博物馆是她节假日最喜欢去的地方,常常和父母在这里流连忘返,希望小学毕业后成为曾侯乙墓展厅的一名志愿讲解员。

各地博物馆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系列专题展览、体验和社会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中华传统节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负责人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以南京博物院为代表,在全国省级博物馆首家设立非遗馆,开设与传统岁时节日相关的主题展览,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体验和传承活动,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形式,为传统节日注入新内涵,使其成为传承文化、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

今年各地博物馆举办的端午节活动一大特点是突出为家庭观众服务。安阳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仪征市博物馆、丽水市博物馆、临沂市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海盐县博物馆、重庆宝林博物馆、武山县博物馆等均推出专门针对家庭观众的亲子体验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在欢度传统节日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

“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带着孩子来参观,是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陆红丹告诉记者,她和女儿还参加了亲子包粽子、编织鸭蛋网兜等端午活动,“感觉这个端午节过得特别有意义。”

突出馆校互动联动

菖蒲、艾草、桑葚、樱桃、粽子、五毒饼,八仙桌上摆放着钟馗画像……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所在的东岳庙瞻岱门,浓浓的端午味道扑面而来。

今年各地博物馆举办的端午节活动也突出了馆校联动。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68名小学生在这里参与了包粽子、画王老虎、系长命缕等节令习俗体验,完成了端午习俗的知识问答。

广东省博物馆组织天河中学学生参加搭建积木龙舟活动、龙舟节“诗词”大赛及“端午习俗”研究汇报课;苏州博物馆和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合作,组织200多名学生参加学唱《轧神仙歌》和民俗知识竞赛等活动;厦门市博物馆走进厦门人民小学和厦门海沧区鳌冠小学开展《端午节习俗及文化》讲座。

家住呼和浩特的小学生郭子昂,和同学们来到内蒙古博物院参加了“端午怀古”主题活动。“我们包粽子、做龙舟灯、编彩绳,做好了还能拿到跳蚤市场上交换。”郭子昂兴致勃勃。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不只是书本的学习,更要在参与中学习。”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乌兰托娅说,“学习成果是孩子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和技能,更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

契合时代发展节拍

红墙绿树灰瓦间,华美的汉服穿梭于有近700年历史的北京东岳庙古建筑中,观众仿佛在历史与现实间穿越。

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曹彦生介绍,为让观众真切感悟传统文化的华美,他们特邀了专业院校表演团队表演汉服走秀。

在“超级链接”的当代,各地博物馆注重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同步,以官网为平台,纷纷利用官方微信、网络直播等新媒体途径,让公众不受时空限制与博物馆进行互动。

目前,南京博物院官方微信的用户已突破30万,只能预约400位观众的博物馆讲座,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20万观众。

今年端午节,各地博物馆举办的活动突出了沉浸式体验。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麦积区博物馆等单位,均组织开展穿汉服、祭端午的相关文化体验和展演活动。

南京博物院开展了传统香包制作体验、五彩丝线手环编织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现场教学。

在该院非遗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传承人井秋红正在制作端午香包。“香包里有甘草、冰片、丁香等10多种中草药,可以驱蚊避蝇。”井秋红说,端午节有佩戴香包的习俗,自己制作和展示香包技艺,是希望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

新华视点

从端午文化看民族精神传承

吃粽子、插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戴五色线、喝雄黄酒……每逢农历五月五日,形式多样的端午节俗在全国各地上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端午节俗在新时代丰富多彩又不失神韵地演绎,传承与彰显着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屈原投江殉国,九死不悔;伍子胥伸张正义,刚烈不屈;勾践卧薪尝胆,务致国强;曹娥投水救父,刚毅壮烈……端午节起源与几位历史人物有密切关系,这些人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关怀和人伦情感。

而今,端午节更多地被说成“起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说:“将端午节与屈原连接起来,意在表达对于祖国的忠诚,体现了民众对于屈原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的认同。”

不少专家学者建议,当前有必要不断挖掘端午节文化内涵,将端午节民俗活动与中国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学者李汉秋说,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弘扬屈原的人格节操和家国情怀,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既合传统又合时宜。

驱邪避毒是端午文化内核的另一个重要取向。

《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端午节,仲夏时的这个节日,正当“五毒醒不安宁”。智慧的先人们选定了一些相应的活动来面对、契合这个重要关口:端午节时,人们要戴五彩线、挂艾蒿、喝雄黄酒、制五毒符、吃五毒菜等等,以期留住和发扬一切祥瑞,避免一切不好的事物发生。

端午节是中国人对于自然时间认识的智慧体现。民俗专家刘魁立说,在中国的时间文化体系中,形成了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奇数节日构成的节日序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已经成为中国人一年时间生活中地位最重要、节俗内容最丰富的几个节日之一。此后千百年,端午节作为中国古代时间文化的一部分,不断传承发展,节俗内容越来越丰富,影响远播于日本、朝鲜、越南等地。

“端午节将自然中的阴阳与身体、生命观念有机结合,由此生成的文化走向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林继富说。

有统计显示,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半数左右拥有属于自己的端午节。比如彝族都阳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在节日这一天,每家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包好粽子,在山间草坪唱歌跳舞尽情娱乐。

由是观之,端午节习俗传承是古老和现代的统一,时代与地域的交融。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生活往来,为端午节本源性传统带来多样性的包容、发展。”林继富说,端午节习俗传承过程中现代性和传统性兼具,包含中国人对文化的选择、对生活的选择,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力。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持续传承和振兴端午文化?民俗专家沈建东建议,将端午节文化修养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和必修课,同时运用新的呈现方式让人们了解体验,让端午节成为“记得住的乡愁”。

林继富说,在全球化时代弘扬端午文化,要在继承端午节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彰显端午节所蕴含的中华文化自信力。

● 综合自新华社      作者:周玮、王自宸、彭源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大理日报社新闻热线:15087275888 15087275999
大理日报社新闻职业道德监督举报电话:0872-2172369
   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民主法治
   第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5版:社会
   第6版:深读
   第7版:旅游
   第8版:房产
世界杯赛场上的“新明星”——VAR
走进博物馆  体验端午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