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教育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2月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波专栏 
和学生一起读名著
读《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用了大量的对读者来说很新鲜、翔实的资料,并用托尔斯泰的作品和与他同时代的人的证明,来介绍那个为“欲求真理”而宁愿打破生活安宁的作家托尔斯泰。虽然有文学的动人,但对于读者却有严谨的学术性的挑战,如果对托尔斯泰的作品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那就不容易读懂罗曼·罗兰在《托尔斯泰传》里写的那些作品的变化和思想的变化,也不容易明白为何罗曼·罗兰会称他为灵魂的洞察者和热情的召唤者。

列夫·托尔斯泰除了没有好看的外表,似乎什么都不缺。他出身名门,地位优越,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作品好评如潮。但是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唯其渴望有所作为,才痛恨自身的无能为力。如罗曼·罗兰所说:“他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在19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他的光吸引着、安抚着我们的心灵。”托尔斯泰最终没找到他想要的答案,但这也没关系,因为他在痛苦中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告诉我们在一个躲避崇高的自甘平庸的社会里,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丰富伟大的人生。

罗曼·罗兰为他描绘了一幅奇妙的肖像:“他正面坐着,交叉着手臂,穿着农夫的衣服;他的神气颇为颓丧。他的头发还是黑的,他的胡髭已经花白。他的长须与鬓毛已经全白了。双重的皱痕在美丽宽广的额角上画成和谐的线条。这巨大的犬鼻,这副直望着你的又坦白又犀利又悲哀的眼睛,多么温和善良啊!它们看得你那么透彻。它们不啻在为你怨叹,为你可惜。眼眶下画着深刻的线条的面孔,留着痛苦的痕迹。他曾哭泣过,但他很强,准备战斗。”

1910年的一天,罗曼·罗兰穿过香榭丽舍大街时,被飞驰而来的一辆轿车撞倒,幸运的是经过住院治疗渐渐康复。出院后在家静养。11月中旬,他在病榻上看报时,读到俄国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辞世的讣告。《巴黎评论》主编来看望罗曼·罗兰,并约请他写一篇悼念托尔斯泰的文章。

罗曼·罗兰在悲痛中想起1886年,20出头的自己怀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却因周围的让人苦闷困惑的现实而彷徨,曾经致函托尔斯泰求教人生哲理。托尔斯泰用法文回信,向这位素昧平生的“亲爱兄弟”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见解:“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只有使人们团结的艺术才有价值,只有为自己的信仰能够做出牺牲的艺术家才能得到承认;不是热爱艺术,而是热爱人类,才是一切真正志趣的前提……”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让他开始懂得艺术的价值和人生意义。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后来评价:“这是罗曼·罗兰全部创作的起源,道德威望的基础。”罗曼·罗兰在病床上重读托尔斯泰的作品,完成了《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五岁的时候已经感到人生是十分沉重的苦役。他有早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能在丧礼参加者的脸上看出他们是否真的悲痛。他自知长得丑,为了和别的“体面人”一样,他也去赌博,糊里糊涂地欠了一身债。“那真是彻头彻尾的放荡。”罗曼·罗兰这样评价。好在“绝对的真诚”救了他。青年时期的托尔斯泰喜欢拥抱大自然并向大自然倾诉、宣泄他的哀愁、快乐和爱情,他的朋友聂赫柳朵夫说他有一种罕见的品质:坦率。在他行为最放荡的时候,他也能头脑清醒地对自己作出毫不留情的批判。

后来,他迷茫了很多年。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而忧虑,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为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罗曼·罗兰仔细地写出他一生遇到的很多次信念的危机。当时俄罗斯的制度一片混乱,徘徊在东西方之间,徘徊在教会与民粹舆论之间,徘徊在贵族和农奴阶层的不平等之间,还徘徊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之间。他看着种种社会现象无力去管,慢慢地也就不想再管了。灯红酒绿、放荡自由似乎也不错,而且富有的他也有这个条件。但是不久以后,他心里便生出了厌倦,麻醉心灵和灵魂并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他回到自己的庄园,准备抛弃过去的人生。他想善待自己庄园里的农奴。但是天天担惊受怕的农奴们,突然对他很害怕。理由很简单,世上会有这么好的农奴主,肯定是有什么阴谋。他成家立业之后,有了妻子孩子,过着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财富也在不断地增加,可是那个灵魂又开始躁动不安。

他不相信一切,他充满了怀疑。比如谈到莎士比亚的声誉时,他说:“那不过是人类常有的传染病一般的音响,如同中世纪的十字军对巫术的信仰,人类只有摆脱这些影响才能看清这是一种疯狂。随着报刊业的发展,此等传染病更加猖獗。”这说明托尔斯泰怀疑别人撒谎和对思想传染病的本能的厌恶已达到何等极端的地步。他明知不对,却无法克服。

他痛恨为声名所累,晚年过着平凡的生活,挑水、砍柴、打扫房间。他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坚持信念,但他始终未能以他的信念感染他的妻子和孩子,他们都无法理解他。

他离家出走的时候,不愿意带走十字架。在挣扎中获得了解脱。

(由本文作者播讲的有声版已在喜玛拉雅FM、蜻蜓FM和考拉FM上线,搜索“海西的读书手记”即可收听。或关注“海西的十点大理”微信公众号收听)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新闻热线:15087275888 15087275999
   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教育
   第4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5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6版:深读
   第7版:娱乐
   第8版:消费
读《托尔斯泰传》
高职院校国学教学必须要备好课
图片报道
宾川县金牛镇开展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
南涧县举行新教师培训
我州校园篮球工作发展势头强劲
图片报道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