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举债两万元建学校
——忆鹤庆三中创建史

□ 张树忠 彭仕奇 杜克武

在鹤阳大地,人们常常讲起李桂银老师借了两万元钱,创建一所高中的传奇故事。

1943年出生的李桂银自幼聪明。1962年师范毕业,在菜园小学任教,1970年,调入彭屯学校。1972年,他的初中毕业班,升学率达100%。后任鹤庆三中校长23年,然后调任鹤庆一中校长,直至退休。

1976年10月金秋,“四人帮”被粉碎,李桂银意识到,教育的春天来了!他一直专注于教育,因文革的影响,当时教学质量一落千丈。他暗自设想,“如能再办一所高中,那该多好啊!”他总是在楼板上画一些草图,别人问他,你到底画些什么?他说想要建所高中,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1977年恢复高考。鹤庆200余人参加了高考,仅有9人被录取。令人丧气的成绩,使李桂银意识到创办一所高中,已经时不我待。他跑到县教育局汇报自己的构想,时任教育局长的李大成深以为然,表示一定要促成此事。1978年初,李大成通知,县政府同意成立三中筹备组,李桂银为组长。筹建的同时,可试办补习班,为办校创造条件。

补习班办在何处呢?彭屯是明朝进士彭富的故乡,地处坝子中央,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彭屯学校教学质量也在全县出名,连年中考成绩优异,县政府还奖励给两万元。李老师决定补习班就办在彭屯学校。“苦心人、天不负”,两个班103人1979年7月参加高考,竟然有73人被录取。平地一声惊雷!如此意外的成绩,惊动了上级教育部门,筹建三中势在必行。

三中建在何处呢?筹备组绞尽脑汁,最终拿出两种方案,“彭屯”和“妙登村”。李大成与筹备组人员一起踏勘校址,来到彭屯,李桂银介绍,此地曾经是明、清两朝鹤庆的校兵场,故称“大校场”。李大成听完,一锤定音,三中校址由是敲定。

1978年4月,县政府同意校址定于彭屯,但县财政暂无资金。李桂银因此夜不成寐。此时鹤庆百废待兴,财政吃紧。他找支书反复商谈,希望彭屯大队支援创建三中。当时,“大校场”因村民挖草煤,尽是残留水塘。大队领导同意把“大校场”60亩土地无偿划拨,支援创建三中。

拖拉机站站长叫方建新,是一位古道热肠之士,无偿派出一台推土机。两个月时间,才推平千疮百孔的工地。建校工作异常艰辛,虽然画好了草图。但时间紧,又没有资金。穷则思变,1978年12月,李桂银找到彭屯学校负责人,说:“学校那两万元奖金借我急用,解决三中窘境”。学校负责人说“建三中事大,你先拿去吧”。李老师举债两万元钱,在“大校场”建校的事,很快传遍了鹤庆坝子,工匠纷至沓来。

学校平房建设花费二万四千元,两万借款已经不够。还有厕所,怎么办呢?于是老师们相约回家拿了工具,自己动手,开挖基坑。厕所的修建,只零星请过几个工匠,都是师生义务建设的。

1979年8月底,平房和厕所按期完工。这两排平房作为教室和师生宿舍,食堂等。教师备课就在自己的宿舍,没有办公室。

1979年秋季,三中历史上第一批学生走进了正在建设的校园。县委任命赵彪为校长,李桂银为教导主任。赵彪忠厚平和,修养极好。他说,党务工作由我抓,我年纪大,教学和基建就由李桂银主任全面负责了。1980年底,县里的五万元钱到账了,李老师及时归还了借款。彭屯学校用这笔钱,也建盖了新教室。

鹤庆县政府非常关心三中建设,1981年拨款建了第一幢砖混两层教学楼。1983年又盖起了第二幢两层教学楼。

尽管边建设、边办学,但老师们不辞辛劳,学生们如饥似渴。在艰苦条件下,第一届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1982年7月三中第一届毕业生参加高考,竟有21人被录取。其中一人考入清华大学,一人考入北京理工大学。

校史育人,薪火相传。鹤庆三中的创建,让许多学子从此扬帆远航,逐梦成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新闻热线:15087275888 15087275999
   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文化
   第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5版:社会
   第6版:深读
   第7版:闲情
   第8版:财经
白族的照壁文化
大理大学第五届雅马哈亚洲音乐奖学金技能大赛颁奖晚会举行
举债两万元建学校
弥渡县非遗展演中心60年创作250个精品花灯剧
图片报道
图片报道
弥渡县举行纪念《小河淌水》整理改编70周年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