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洱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要闻

第A2版

第A3版
洱海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标题

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讲,与我们老家龙门村只隔着一坝田的朱柳村,可谓是一个在剑川县内出了名的穷村落,而且朱柳村穷并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仅它那时的村名——“猪圈场”,就已足够说明一切。

是的,这个历史上一直被称为“猪圈场”,解放后才改名为“朱柳村”的村落,对我来说太熟悉不过了!这是因为它虽然是剑川坝子里最大的白族村落,可60多年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雷响栽秧、靠天吃饭、天干苗死、一年白苦”的穷村落。那时,虽然村里白族群众的田地并不算少,但由于水源奇缺和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加上又处在仅有沟渠的尾端,因此村民们常年只能过着白族民歌中所传唱的“小稗米子干菜汤,吃顿顿来饿顿顿”的苦日子。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如今60多年过去了,笔者也已由昔日的少年成了年过半百的准老年人。这期间,随着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的不断出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东风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迁,可以说是当时“猪圈场”里所有还健在的白族老辈人无法想象到的!

20世纪50年代期间,由于国道214线公路的修通并从朱柳村中经过,以及之后路面的不断改良提升,极大地方便了全村白族群众与外界的联系与往来,不仅农用物资和日用百货可源源进村,就连村里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进入市场也由此有了便利的通道;60年代初开始,剑川举全县之力,经过近30年的苦战,先后修建和续建了全县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玉华水库,从而使朱柳村那大片世代只能靠天栽插的“雷响田”,终于有了可以在当地最佳节令栽种的历史性转机;60年代和70年代初,朱柳村又相继通了电,使白族群众从祖祖辈辈点松明火和豆(煤)油灯、冲水碓、冲水磨的落后生产生活状况,跨越式地变革进入到“楼上楼下电灯雪亮,农副产品电动加工”的新时代;再后来,朱柳村里的变化就更大了!今天的朱柳村,茅草房早已无影无踪,凹凸不平的昔日街巷已铺成平坦洁净的水泥路,先后建起了西湖完小、甸南二中、甸南医院分院,开设了小集市,开通了程控电话,手机信号和闭路电视信号更是覆盖全村,商品粮种植、木器木雕加工、乳畜养殖、民用建筑、物流运输等产业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广大白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也都有了质的飞跃,绝大多数白族人家先后新建或改建了住房,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微波炉等家用电器,新潮家具和住房装修装潢,摩托车、小轿车早已进入普通白族家庭之中……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的前进步伐,昔日穷苦的“猪圈场”早已完全变了模样,代之而来的是昔日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以“村里村外新房新路”和以“小康生活”为基本标志和主要特色的、靓丽而又变大了的白族村落——朱柳村的迅速崛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新闻热线:0872-6985888 6985999
   第A1版:要闻
   第A2版:
   第A3版:洱海
   第A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B1版:社会新闻
   第B2版:新闻视界
   第B3版:学习教育周刊
   第B4版:文娱体育
扭 松
依然叫卖
“藤”上生活
树影婆娑
一剪梅·老农喜咏
长相思·大理行
白崖怀古
中秋登圭峰寺小静室有感
咏大理石
2016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猪圈场变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