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洱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要闻

第A2版
综合新闻

第A3版
洱海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去的包谷饭

□ 左学龙

我是吃包谷饭长大的。与我同龄以及年长于我的,生于土路么寨的乡亲们都大抵如此。

我的童年处于“文革”刚刚结束,国家正是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在渐次复苏的特殊时期。当时土路么寨的乡亲们思想很保守,经济意识淡薄,大家的经济条件以及生活水平,基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缺钱,有的人家甚至买一包盐的钱都得借。缺粮,因为土路么寨是一个人口较为密集的村寨,每户分到的田地有限。我家有5口人,就只分到2亩山地、半亩左右的水田。田地所出,维持半年的口粮都不够。另一方面是农业基础投入缺乏,遇到暴雨引发山洪,有限的田地东冲毁一片西拉损一块,也只能望天兴叹,无可奈何地干瞪眼。没有钱买肥料,庄稼缺少养分的补给,走不出靠天吃饭的落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种得一山坡、收得一土锅”的收成,让乡亲们心寒得掉眼泪。

缺衣少食的年代,不得不惊叹于人的生命力之强大,不得不惊叹于人的保命自救办法之多。母亲把收回家的玉米剥离晒干,在夜晚煤油灯的陪伴中,用当家女人的勤俭和聪慧,让石磨发出轰隆轰隆的呐喊,把一颗颗金黄的玉米粒研磨成粉面做面糊。一家人吸食面糊的声音,往往会传出很远。面糊吃腻了,就吃面裹饭,在簸箕里,把玉米面弄潮湿,在手的搅拌和抖动下,等玉米面变成了像豌豆一样大小的颗粒后,就放到蒸笼里蒸熟。逢年过节的时候,同蒸的还会有少量的白米。连续吃了几天面糊和面裹饭,母亲又会为家人煮玉米炒饭吃:把玉米研磨成的砂粒,淘洗过后加少量水煮食。也能在玉米砂里放入小半碗白米同煮,那肯定是为数不多的非常“奢侈”的年节日子。

面糊、面裹饭、玉米炒饭,是我记忆中极其深刻的养育我的包谷饭。我吃着包谷饭走过了童年的时光,走进背着书包上学堂的日子,尽管已经包产到户了,尽管国家已经大力倡导改革开放了,我的家里由于田地少,父母亲也因为孩子很小的原因,一时半会还想不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有效途径来,家里依然很穷,还继续吃包谷饭,白米饭在我看来依然还很神圣,想吃白米饭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我进入初中,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事情了。乡亲们的生活已经一天比一天好了,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了,很多人家开始搞起了种养业,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很多人家已经吃上了白米饭,部分人家虽然还吃包谷饭,但吃白米饭也不是什么奢侈的事情了。我家的生活情况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这得益于我家所在镇的热区地带搞开发,那里建起了水果批发场,广泛宣传发动种植柑橘。我家在热区,也分到了一定的土地。热区的柑橘收入和粮食作物的收成支撑起了家庭的生活开支,也让家庭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桌上有白米饭,有肉吃了,包谷饭也远离了餐桌远离了家庭生活。

如今,土路么寨的乡亲们几乎没有一户人家以包谷饭为主食了。很多山地已经种植了泡核桃等经济作物,包谷的产量越来越少,用包谷饭“打牙祭”都成难事了。有一次回老家,吃饭的时候,吃着喷香糯软的白米饭,我触景生情地想起了包谷饭。就对已经上小学的儿子和侄子讲到我小时候吃过的包谷饭,儿子和侄子迷惑不解地问我,包谷饭是什么样子什么味道?还没有等我回答,他们就央求母亲给他们做包谷饭吃。母亲为难地对他们说,石磨都丢了,包谷也没有,要怎样做包谷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新闻热线:0872-6985888 6985999
   第A1版:要闻
   第A2版:综合新闻
   第A3版:洱海
   第A4版:广告
   第B1版:社会新闻
   第B2版:通告
   第B3版:通告
   第B4版:文娱体育
风 姿
远 方
客在他乡
生命之树
纸笔情怀寄相思
下关风吹
日照玉津桥
远去的包谷饭
建起机场迎客来
红色记忆留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