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要闻

第A2版
综合新闻

第A3版
文化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7月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祥云大波那:云南青铜文化的守望之地
大波那书苑

□ 李健民

应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文联邀请,笔者于2014年4月下旬参加祥云大波那铜棺墓发掘50周年纪念活动。作为资深的考古工作者,我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终生的事业,所以我大体尚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但是若提及祥云大波那铜棺墓的考古发现,尤其是亲临出土原生地,激动的心情还是难以抑制。大波那铜棺是迄今国内罕见且唯一保存完好的边远地区青铜文化孤品。虽然出土时间已过半个世纪,仍具有不可低估的深刻历史意义。此次赴滇之行的另一个收获,是参访了大波那书苑。一个村级图书馆,以弘扬大波那青铜文化为己任,孜孜不倦追寻白族的起源,并持续延传白族文脉,不仅藏书丰富,而且经常举办各种历史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尤其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因而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尊敬。本文拟就祥云大波那铜棺墓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意义,以及大波那书苑为传承中华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予以简洁的介绍并发表衷心的看法。

祥云大波那铜棺墓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云南地处中国大陆西南隅,历史上曾经历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云南各族人民创造的青铜文化是中国古代灿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中居于显著地位。1964年发掘的祥云大波那铜棺墓是云南青铜文化中一朶绚丽的奇葩。

祥云大波那墓葬是一座竖穴土坑木椁铜棺墓。椁室用长5米的条形巨木叠架而成,椁外有排列密集的木桩,椁内放置铜棺和随葬品。铜棺为两面坡顶,长方形,整个棺由7块铜板扣合而成。棺两端的外壁装饰包括鹰、燕、虎、豹、野猪、鹿、马、水鸟等动物图案,两侧外壁和棺顶则饰几何形纹饰。随葬品多为青铜器,有矛、钺、剑等兵器,锄、斧、锛等工具和农具,鼓、环钮圆筒钟、葫芦笙等乐器,尊、杯、勺、豆、匕等生活用具,还有权杖,以及干栏式房屋和马、牛、羊、猪、犬、鸡等模型。此外,另有锡手镯。据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墓葬的时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前后,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战国时期。

祥云大波那墓葬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干栏式房屋形铜棺举世罕见,所附纹饰精美华丽,遍布的飞禽走兽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喻意先民与自然万物的完美和谐共处。随葬品种类繁多,兼及军事、生产、生活、娱乐用具,说明墓主人是享有军事、行政大权的君主级别人物。诸般兵器在内地皆可觅其渊源,差异主要在于独具特色的纹饰。葫芦笙则是滇文化的典型乐器。至于权杖,显示的是权力集中的信物,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而为中原文化所少见。六种禽畜模型反映当地畜牧饲养业发达,为先民提供了充足的生产和生活之需。与中原权贵墓随葬成套青铜礼器的习俗不同,大波那墓随葬的青铜生活器皿更注重实际应用。云南青铜文化颇具地方色彩,其产生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和汲取中原文化因素,亦皆融注于本地的文化特色之中。祥云大波那铜棺墓葬俗于此可见一斑。

祥云大波那铜棺墓的族属与白族历史文化的追寻

就云南相当于先秦至汉代的历史文化而言,最具权威性的文献记载当属《史记·西南夷列传》。太史公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又:“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举国降,诸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印,复长其民”。云南先秦至汉代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滇池和洱海地区等类型。滇池地区经考古发掘的遗址主要有江川李家山和晋宁石寨山,其年代约当中原地区的春秋至西汉。洱海地区经考古发掘的遗址主要有楚雄万家坝和祥云大波那,约当中原地区的西周至战国。楚雄万家坝与祥云大波那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大体相近。结合《史记·西南夷列传》对这一地区古代民族习俗的记载,学术界多认为其族属应为梳椎髻,“耕田有邑居”的靡莫之属。也有的认为系编发的游牧部落。

祥云曾是“云南”之名的发祥地。汉武帝开滇时,“云南县”就于此设立,该地名直至民国才因省、县同名而改称祥云。大波那古称“大勃弄”,古白族语称“岛勃脑”。“岛”为大之意,“勃”为首领、尊长、祖先之意,“脑”为方位、地方之意,连起来就是大首领所在的地方,即王所在的地方,是古人用汉字读音记录下来的古地名。

白族是大理最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因而在滇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白族的起源,学术界曾长期讨论,因缺乏相关文字记载,看法不尽相同。通过多年的研究,尤其是结合考古发掘资料,现在普遍倾向认为,白族是一个多源同流的民族共同体。白族是洱海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了南下的氐羌族群的一支,西汉时期滇地归属中原管辖后,又逐渐融合了汉族移民而形成。祥云大波那铜棺墓和晋宁石寨山“滇王之印”的重大考古发现,使上述观点获取确凿的实物证据。

祥云大波那书苑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传承

祥云大波那人杰地灵,历史文化丰富,源远流长。祥云大波那村民深以此为自豪。书苑即是传承祥云大波那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经典表象。

祥云大波那书苑由大理州人大原副主任白族裔张如旺退休后经长期筹办,以自然人名义于2013年11月2日建成。本着“续接薪火,传承文脉、明慧通达,光弘桑梓”的宗旨,坚持“苑主导向,村管民用,内外协和,科学有序”的原则。建设期间得到省、州、县、村相关单位和民众的大力帮助与支持。

书苑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为东西向的白族“三坊一照壁”院落,与中华民族传统生肖、节令文化广场相融合,整体造型庄重典雅。目前藏书16000余册,还收藏了许多当地名人书画作品。张如旺和家人捐资10万元,设立“文渊砺学金”,并接受社会贤达志愿捐助,专门用于奖励大波那村考取国家重点大学的青年学子。

大波那书苑已成祥云学者研讨白族及相关历史文化的重要学术场所。研究者在此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的文章多在县文联主办的《祥云文化》上发表。书苑实行免证阅读,免费借览,读书有奖的管理方法,鼓励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写读书心得体会,择其优秀者予以展览和褒奖,促进了良好的阅读和思考氛围。大波那书苑在当地青少年心目中是传播中华文明的神圣殿堂。初三学生谢如洁在作文中赋诗词赞颂大波那书苑:“绿盈深书阁,淡出楼凤,水波叶绽香。正销魂,游子未赏,都付与,后来人。蓦然回首,青苔书苑繁华处,回廊中,书无言。尽展碧血丹心。目睹书苑胜景,细赏书中颜如玉,谨品君子赤诚丹心,使人心激荡,不禁感叹,故乡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红尘陌上,千古盛装,试问谁不痴迷。”笔力虽显稚嫩,但现代年轻人古文功力若此,已属难能可贵。

近期,大理州文物考古部门近期对祥云大波那进行正式的考古勘探,确认该地为青铜时代大规模的聚落遗址,初步判定至少100余座古墓葬。经上报国家文物局获批正式发掘后,必有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并将建立大波那青铜文化博物馆,加强对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届时,祥云大波那铜棺墓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定将得到更深刻的解读。

[注:李健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生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新闻热线:0872-6985888 6985999
   第A1版:要闻
   第A2版:综合新闻
   第A3版:文化
   第A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B1版:社会新闻
   第B2版:新闻视界
   第B3版:旅游周刊
   第B4版:文娱体育•广告
丧葬白祭文
图片报道
鲍利辉摄影作品在大理展出
大理市表彰2011-2012优秀文艺作品
祥云大波那:云南青铜文化的守望之地
弥渡老百姓畅享文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