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本地新闻

第A2版
综合新闻

第A3版
文化
 
标题导航
大理日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0年8月18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袱·疏散袋

    包袱·疏散袋

    现今的年轻人已不知“包袱”为何物?查《现代汉语词典》“包袱”条目解释有:①包衣服等东西用的布。②用布包起来的包儿。③比喻思想上的负担。④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把笑料说出来叫抖包袱。前两种解释不形象,难理解。第③项的解释明确、婉转。凡是从上世纪50年代的过来人,不管你是干部还是学生,在各项政治运动中,听和用得最多的就是“丢掉(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近似于成语的口号。这个“包袱”无形,但很“沉重”;本文说的是实物,较为轻松的话题。

    “包袱”什么样?京剧、滇戏里秀才上京赶考,平民出远门,肩膀上挎着的布包就是包袱,一种中国人从古代用到现代,没有“阶级性”的日常生活用品。它的功能和如今用的旅游箱包相同,装上几件换洗衣服,夹带点银两称为“盘缠”(旅途上的费用)。其实包袱的用途还有多种多样,解放前乡县小学生用的书包就是包袱。

    1930年代笔者在下关读玉龙小学(现今的下关二小),书包就是一块等边正方形的生白棉布,毛边用针线缝起,再用一条短布带或绳子拴上一枚通洞铜钱,把一头缝在包袱的一个角上。再准备一块有16开书本大小的木板,一面漆成红色,一面是黑色,用来写墨笔和粉笔。这块小木板起到保护书本不变形的作用。放学时把书和作业本放在木板上,再把包袱折叠起来,铜钱绳拴紧。这种书包只能夹在腋下不能背,不像现在小学生用的双肩书包可以背。好在那时的教科书和作业本不多,重量轻;现在小学生的课本、作业本太多,书包装不下,甚至有用拉杆箱来“拖”的,成了家长的沉重负担。

    这种包袱式的书包,大学教授也常用。1947年念大一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给我们上课,他的“书包”就是一块方整黑布裹着一册讲义。行走时也得夹在腋下,上讲台才从容地把包袱打开。

    虽说现在的包箱已“进化”到琳琅满目,种类数不胜数的地步,“包袱”在我们大理并未消失。请看在农贸市场或大街小巷遇到的者摩人妇女,大红大绿的民族服装艳丽、养眼之外,每个人都带着一块包袱。他们买粮食、蔬菜、日用品用包袱,连背婴孩也用包袱。用时抖开、折叠;打结之快,装东西,背娃娃动作之利索,简直比得上“春晚”魔术师刘谦的“手彩”。平时不装东西时,她们就把包袱系在腰上。蓝黑色的包袱与大红大绿服饰相配,对比强烈但不刺眼,下关者摩大妈大姐的包袱,真是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亮丽风景。”

    再说“疏散袋”的名称和来由: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开通后,日本飞机经常来炸这条中国军用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下关是滇西重镇,成为日军的轰炸目标,也确实来炸过几次。老百姓为了躲避轰炸,几乎每天都要离开市区到郊外“躲警报”,官方语言称“疏散”。人们外出不可能把家中的用物和财产带走,此时从昆明内地流传来一种“疏散袋”,用布料做成的手袋,轻巧、方便,很快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躲警报时,富人用来装金银首饰、“半开”(银币);穷人做个饭团当“晌午”干粮,因为要等待警报解除才能回家。那时我读小学,跑警报时母亲的疏散袋里无钱物可装,只是一些针线活的材料,利用空闲时间缝补衣服。

    疏散袋的形状没有什么奇特,就像我们现在去超市购物用的手提袋一样,不同之处是袋口穿一根布条,可以把袋子口收紧或放松。现时常讲“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包袱、布袋都是无污染的用品,既简单,又“环保”,更价廉,可以反复使用,值得推广使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大理日报社版权所有 |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龙溪路20号
国内统一刊号:CN53-0011 邮发代号:63-37 新闻热线:0872-6985888 6985999
   第A1版:本地新闻
   第A2版:综合新闻
   第A3版:文化
   第A4版:
   第B1版:社会新闻
   第B2版:新闻视界
   第B3版:旅游周刊
   第B4版:文娱体育
包袱·疏散袋
章虹宇荣获世界教科文组织民间文艺人物金像奖
图片报道
改进文风要与改进学风和作风并进
图片报道
何永飞诗集《四叶草》出版
弥渡县强化城乡文化设施建设
大理州八个单位榜上有名
南涧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