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临沧:最美的风景在边境

作者: 来源: 临沧日报 时间:2022/11/10 16:53

耿马县孟定镇大水井村全景

镇康县边境村蔗农收割甘蔗

沧源县勐董镇国门新村

幸福手牵手    字学林    摄

 

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疆,边境线长290.791公里,有镇康、耿马、沧源3个边境县10个边境乡(镇)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320个自然村。

随着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如何让边境更美、边民更富?

2019年,临沧在云南省率先启动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引领乡亲们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建设好美丽家园,着力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发展。

2021年,临沧在边境小康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以更高标准开启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步伐。

 蓝图    在理性思考中描绘

进入新时代,生活在边境线上的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家园?

没有边境村寨的现代化,就没有临沧的全面现代化。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就要弄清楚“怎么干、具体干什么、干成什么样?”这三个问题,要切实做到脑中有点子、手中有法子、肩上有担子,决定之初,所有规划与蓝图已在临沧决策者们的脑海中形成。

按照“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要求,结合临沧实际,创新提出“1336”建设思路,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新路径,让在这里居住的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即:围绕一个核心: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核心;聚焦三大任务: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树牢三个心向:“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实现六化目标:基础设施智慧化、乡村产品商品化、人居环境生态化、日常生活健康化、社会治理信息化、群众工作组织化。

创新建立“1+3”指标体系分类建设——

对照省级行政村(社区)建设的19项指导性指标体系,立足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点多、面广、资金紧”的实际,采取“达标型、提档型、示范型”分类推进的建设模式,对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所辖的320个自然村进行分类,划分出达标型自然村169个、提档型自然村96个、示范型自然村55个;

根据村庄分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修订完善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一村一方案”,共编制项目1288个,总投资23.64亿元,并将项目按年度纳入投资支撑项目库、乡村振兴项目库。目前,共有95个项目进入投资支撑项目库、168个项目进入乡村振兴项目库。

创新实行“七个一”工作法——

实行编制一个规划、组建一套工作专班、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制定一份任务清单、制定一个建设工作方案、完善一套项目库、制定一个考核办法的“七个一”工作法,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已完成建设规划(2021-2025年)、工作方案、任务分解、工作要点制定等有关工作。

规划,既适度超前又切合实际,彰显个性特色。

如何让规划真正落地见效?

临沧始终坚持把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作为政治工程抓实抓牢,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采取高位调度推动、包保推动、协调推动的方式,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

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接地气、摸实情、解难题、增感情”蹲点调研活动,聘请市级领导担任挂包村名誉村长,引导并带领广大群众形成“我的村庄我来建”的思想共识,推动形成遇到问题共同研究、面对难题合力攻坚、美丽家园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富裕    在绿水青山中实现

经过多年努力,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把坚果发展成村里的支柱产业。为把坚果产业做大,村里成立了坚果专业合作社,2021年,该合作社共收购澳洲坚果1100吨,企业返利53.6万元。合作社又拿出60%返还给社员,真正实现了群众增收、村集体增资、企业增效、财税增长多赢。

“白砂糖、化妆品、生物板、生活用纸、可降解餐具、肥料、酒精……”甘蔗全身都是宝,在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内,甘蔗的各种衍生品琳琅满目。近年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遵循“一县一业”甘蔗全产业链聚集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上中下游联动的蔗糖产业链,带动蔗糖产业接“二”连“三”产业转型升级,做到将甘蔗“吃干榨尽”,让百姓从中尝到“甜蜜产业”带来的甜蜜。

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依托紧邻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优势,将观光旅游、庭院经济融合起来,开办南滚河蜂蜜加工厂、竹笋加工厂、生态采摘体验园、四大嫂饭店等实体产业,不断扩大集体经济。

……

打造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产业兴旺是群众增收的关键。

我市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聚焦“糖、茶、果、菜、畜”五大优势产业,全力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延伸拓展澳洲坚果、甘蔗、茶叶等支柱产业链条,让百姓在青山绿水间收获富裕、收获幸福。

与此同时,我市还加速推进南伞口岸、清水河口岸、永和口岸3个国家级口岸功能提升,创新发展边民互市贸易,建成7个边民互市点,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提升边民的边境贸易参与度和组织化水平,沿边村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2560元增加到2021年的14197万元,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除了延链、拓宽销路,44个沿边行政村党组织还积极成立合作社,带领群众抱团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0万元。

 文明    在时代新风中养成

“以前,在家旁边养猪,不仅味道大,苍蝇还多;如今,统一建猪圈,村里人统一把猪养在猪圈里,村子干净多了。我们还在家旁边栽上花、种上草,住得更舒服了。”镇康县南伞镇刺树丫口自然村通过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已是旧貌换新颜,农户庭院整洁了,串户路两旁开满了鲜花,村民对生活环境的变化赞不绝口。

沧源县糯良乡班鸽村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何将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村里在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实施了户厕改造、整修乡间小路、抓实人畜分离、建设小微菜园,不断擦亮村庄形象,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良好的环境,勤劳的阿佤人民把家门口的风景变“钱”景。

发生改变的不止这两个村。如今,走进临沧的边境村寨,人们会发现,村容村貌都悄然发生了变化。

盘点所有的变化,都得益于在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我市采取“政府主导、系统整治、三级统筹、长效管理”的方式,着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建立“周五爱卫日”等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小菜园”“小花园”“小庭院”“小果园”建设,着力打造“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的宜居环境,共编制项目217个、开工建设项目127个、完工41个。目前,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为81.38%、污水治理率为79.99%、卫生厕所普及率为93.34%。

其实,变化的不止村容村貌,更多的是群众的精气神。

随着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大力改善,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寻求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农民返乡创业。班鸽村村民赵安群曾在外打工,今年春节前返乡后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便选择留在家创业。“很喜欢现在的生活,我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钱了。”提起村里的新变化,赵安群十分满足。她说,除了销售自己做的手工艺品和小吃、经营小卖部的收入外,一家人还有土地流转的租金和丈夫在景区驾驶电瓶车的收入,几项收入加起来,生活越过越好了。

听着赵安群侃侃而谈,不难发现,随着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推进,以前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村民,如今充满自信。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民族、一个村庄,折射了临沧边境村寨的现代化变迁。

 民心    在安居乐业中凝聚

初冬时节,走进耿马县孟定镇色树坝社区东风组,茶余饭后村民自发到广场上跳广场舞,利用村中各类健身器材锻炼,惬意的生活与城市里的人们一样。

走在临沧的边境线上,这样的风景在边境村寨比比皆是。

人民安居乐业,边境安宁稳定。正是临沧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初衷。

在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驻村第一书记田文均利用晚间,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在临沧,共有102名像田文均这样的移动“小喇叭”活跃在边境村寨,他们依托村史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上好知恩感恩、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农民讲习、民族团结“五堂课”,用傣族、佤族、德昂族等语言把党的方针政策“照”进群众心坎,让边境群众在富“口袋”的同时,也不断富“脑袋”。

站在龙乃村所处的山头上远远望去,青山如黛,分布其间的红顶佤族民居显出勃勃生机,每家每户都飘扬着五星红旗。村民赵爱军说:“我们的好日子是国家的好政策带来的,所以守边固边爱边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赵爱军介绍,“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人人要爱边,户户要护边”写进了龙乃村的村规民约里,成为村民们时刻谨记的守则。

为了让边防更加稳固、边境更加安居乐业,我市把“组织”作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彰显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在3个边境县口岸建立“国门党工委”、10个抵边乡(镇)建立“党建联盟”、44个边境村建立“党建联合体”,确定3个边境县委主要领导为“一线总指挥”,向抵边村(居)民小组选派第一书记和驻组干部,实现全市所有抵边村(居)民小组选派全覆盖;在疫情防控卡点和边境段成立临时党支部180个,在抵边村(居)民小组、边境联防所全覆盖成立党支部,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边境最前沿。累计建成村、组活动场所307个,实现党员10人以上或群众2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

同时,创新建立“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融合,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级段长制”责任,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布建28类12132套智能感知设备,实现信息化综治中心互联互通实现全覆盖,筑起了具有云南特色、临沧特点的边境铜墙铁壁。

如今,穿梭在临沧边境村寨,一股现代化的浓厚气息扑面而来。现代化让边疆各族人民意气风发,使临沧大地生机盎然。(作者:阮海燕    罗洪竹   编辑:付元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