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了不起的我们|“大国工匠”耿家盛:同时代成长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 来源:掌上春城 时间:2022/10/19 17:03

编者按:“大国工匠”“斗南第一代花农”“昆明第一批高铁司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取得的平实业绩或辉煌成就,都是置身时代大乐章中的一个个音符。即日起,掌上春城推出“党的二十大·春城人物风采录”系列报道,对话我们身边的劳动者,讲述他们在与时代同行、大胆追梦和创造价值过程中“了不起”的春城故事。

60岁的耿家盛微笑着站在车间大门口,魁梧的身躯在阳光下显得越发挺拔。这辈子磨过多少把车刀,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但一把把精密刀具却是他年华的刻度。对于“大国工匠”这个称号,他敦厚一笑说:“时代的发展,才成就了我这个工匠”。耿家盛作为云南冶金昆明重工(以下简称“昆明重工”)首席技师,十年如一日坚守生产一线,同时代共成长,陪伴老厂转型变文创园,用平凡又精彩的一生书写了一段了不起的故事。

了不起的时刻: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云南冶金昆明重工首席技师耿家盛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这是国家给与优秀一线技术工人至高的荣誉与奖励,也是他第三次参加阅兵观礼。耿家盛用30年诠释工匠精神,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和省级“劳动模范”“云岭楷模”等荣誉称号。

成长:“刀锋工匠”30年练就磨刀绝技

时节秋令,热气消散,来到龙泉路871号,一身蓝色工装的耿家盛热情招呼:“欢迎来到昆明重工,带你们转转我长大的地方。”这里曾是云南提供大型成套设备综合能力最强的机械制造企业和铸锻件生产中心,也是耿家盛成长的重要平台,生于工匠世家的他受父亲、哥哥影响,心里那颗“匠人种子”在年少时便悄然萌发。

车刀,是车床加工材料的核心,磨刀,是学徒要掌握的基本功。记忆回溯至1984年,耿家盛进入昆明重工,拜磨刀高手黄廷富为师。显然,这毛头小伙低估了这门技艺,第一次有模学样磨出的刀直接被师傅扔了:“要不成,再去磨。”

不得要领的耿家盛接下来更是“屡战屡败”,磨的刀都被师傅评为不合格。身为全国劳模的耿父给儿子提了醒,“沉得下心,才磨得好刀”。父子间的对话燃起耿家盛的斗志,后来这一整年,他跟随师傅刻苦学艺,为精进技术,夜里捡废铁去磨刀房“闭关”。

“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磨刀,铁屑飞得和下雨似的,稍不注意还会烫手,刀刃打卷,人在里头待长了脸黑黢黢的,手掌新茧覆盖老茧,过程是辛苦,但我乐此不疲,只想明晚再来。”数个磨刀夜里,耿家盛渐渐发现喜欢捣鼓零件的自己,成了个“刀痴”。谈起这段过往,他仍欣喜不已,“加工和切削不同的材料需打磨出契合的角度和刀刃,要能观察出刀头变化的细节,厂里订单式的生产模式要求很高,没有现成的刀就看图现磨,‘量身定制’是其精妙。”

忍耐、专注、钻研,耿家盛磨刀出了师,被厂里称为车工“一把刀”,先后拜过六位师傅的他成长为一个多面手,渐渐领会到老一辈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

突破:攻克“卡脖子”难题创新无限

曾经,厂里提出用小型落地镗铣床加工超长立柱以节约成本,但小设备“切”大钢材似乎没什么操作空间,柱子“乱跑”成了车工们头疼的问题。测试中,耿家盛静心观察,小设备动不了,干脆设计个“V”形铁“抓住”4根立柱,同时加工,误差减小。

柱子“不跑”了,刀又开始抖动折损,立柱切面歪歪扭扭根本达不到生产要求。“一把刀”对着图纸日夜研究,判断刀固定的角度有问题,想拆刀打磨。领导一听有人想动进口宝贝严词反对,耿家盛大着胆磨掉刀具后角,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难题就在那,绕开就等于错过一次学习机会。”耿家盛每加工完一批产品便会静静欣赏一番,看产品有没有瑕疵,看自己有没有提升的空间。他始终认为,严格按设计图纸做事的工匠,不会降低条件搞生产。

一句“不会降低条件”,耿家盛连续创新,完成各种“硬骨头”加工任务,把有价值的案例保留申请专利,为后辈提供宝贵经验,也为昆明重工提质增效作出重要贡献,创造价值上千万元。耿家盛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改进400余项,拥有国家专利16项,曾代表昆明重工参与国内多项职工技能大赛,成绩亮眼,其工匠精神深受行业认可,“云岭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荣誉接踵而来。

传承: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青年工匠

2012年起,昆明重工开始淡出历史舞台,企业转型,职工转岗,曾经的“工业名片”辉煌不在,很多热加工的“老家什”安静了下来。十年里,焊花四溅、机声隆隆的生产景象只存留在耿家盛对老厂的回忆里。“厂里改造部分车间对外出租,盘活闲置资产形成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这口‘钢铁饭’吃不了一辈子,我们把老厂改造成有复古工业元素的文化园艺园区,用另一种形式把昆明重工留下,这是昆明工业发展的缩影,是时代变迁的痕迹。”

“十年,871号变化巨大,可我还是想做最初的那个耿家盛。我这些荣誉离不开师傅和工厂的帮助,人在车间得做好工人的事,我本就来自一线。”耿家盛割舍不下对老厂的感情,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厂里看看,更是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一辈身上。

车间里,耿家盛的“老伙计”T6113是用于生产轧机零件的设备,现在操作台上站着的是他的徒弟马自辉,“我把T6113和手艺都传给马自辉了,他性子沉稳,我放心,都说青年技术人才潜力巨大,我想在职业教育上出把力。”

2021年,耿家盛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先后带徒和培训职工800余人次。耿家盛年近退休,还是想为下一代做点实事,“工作室是传技带徒的重要平台,我调整模式从师傅抓起,好师傅德才兼备,一个能带一片,遍地开花,传承下去的不仅是工艺,还有老一辈敬业、精业的匠人精神,新时代,会有更多优秀的青年工匠诞生。”

策划:彭涛 钱红兵
执行:周健军 吴晨萍
记者:常曦
编辑:李晓梅
美编:姜维钢
视频:唐涛
校对: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