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常德亮:42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9/22 08:15

□ 本报记者 马丽芳

“宾川有个乌龙坝,苦荞粑粑羊皮褂,屋中烤火背脊冷,十人上山九人怕。”宾川县宾居镇乌龙坝村位于海拔2300多米的乌龙山,是一个白族聚居的边远高寒贫困山村。在大山深处的乌龙坝完小,乡村教师常德亮一干就是42年,像操持小家一样守护着学校,为乡村教育事业默默作奉献。

拓荒——学校迎来跨越发展

“几张老式课桌、一块‘锅烟黑板’、一张当做办公桌的八仙桌就是学校所有财产。”1980年,17岁的常德亮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乌龙坝完小任教,和其他2名教师共同承担起32名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乌龙坝村有5个自然村3860多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文化落后。常德亮深知,要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发展乡村教育是关键一环。

1989年,常德亮开始担任乌龙坝完小校长,在他努力下,乌龙坝完小的学生增加到90多人、教师增加到5人,教学方式也转变为单式教学。

随着师生人数增加,原有校舍容纳不下,常德亮多次找到村干部商量新建乌龙坝完小,最终村委会给学校划了新校址。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没过多久便建成了一幢建筑面积780多平方米的钢混结构教学楼。此后,常德亮又多渠道筹资,建起了一幢总投资31.5万元的三层钢混结构教学楼,为学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政策的实施,为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常德亮多方奔走下,乌龙坝完小扩建工程于2018年8月动工。2021年11月,一幢932.4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投入使用。

奉献——辛勤耕耘结硕果

作为山区学校的校长,工作辛苦且琐碎,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以后,常德亮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为了让乌龙坝完小及下属李子园教学点的师生吃上新鲜、放心的食品,常德亮每星期都要自己开车到下关或宾居采购食材,直到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餐实行统一配送后,他才轻松些。

为了改变学校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质量上不去的现状,常德亮用自己的工资作为经费,带着学校教师到大理市满江完小、云浪完小及县内先进学校参观学习,并邀请外校优秀教师来乌龙坝完小上观摩课、开展教研活动。同时,不断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在常德亮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乌龙坝完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入学率和巩固率一直保持100%。为此,乌龙坝完小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和“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常德亮本人也先后获得大理州“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先进教师”和“云南省师德标兵”等荣誉。

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

乌龙坝村是白族聚居村,如何让民族文化得到传承,是常德亮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将白族语言、白族霸王鞭、白族服饰等民族文化纳入学校地方课程教授,让师生零距离接触、了解白族文化。

刚开设地方课程时,由于学校里很多教师不是当地人,不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常德亮便自己担任地方课程教师。没有教科书,他就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并用汉字注释白族语言进行教学;没有专业舞蹈教师,他就亲自上阵,根据音乐把白族霸王鞭的基本动作编排成一套完整的舞蹈……地方课程的开设,对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2021年,常德亮获得“云南省科技兴乡突出贡献奖”,乌龙坝完小获评“全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如今的乌龙坝完小,校园绿树成荫、四季花开,教育教学设施配套齐全。“我希望山里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大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尽管明年3月就要退休,但常德亮心里始终放不下对山区孩子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