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宾川: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共建民族精神家园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9/02 08:29

本报讯(通讯员 胡雪梅 特约记者 张兴祥) 宾川县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大力实施“文化润宾”工程,加大对多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不断增进中华文化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美德。借助国庆、春节、中秋、葡萄文化旅游节等节庆,以歌舞、朗诵、阅读、猜灯谜、文艺创作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贯穿其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赶马调》荣获省政府群众文化最高奖“彩云奖”,《脱贫攻坚感党恩》获得“奋斗杯”云南省群众文艺作品大赛曲艺二等奖,《阳光灿烂的地方》《宾川丛书》《宾川县民俗志》等一批文化作品先后出版。在“美丽县城”和民族文化项目建设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筑风格、长廊建设、美化亮化等工程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了宾川各族群众的文化情感和文化认同,加深了民族团结的历史厚度和文化根基。

保护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加大对州城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平川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大营镇萂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鸡足山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和上沧村、寺前村、宾居村、中营村等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力度。实施了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白羊村遗址等45个文物建筑项目的保护。鸡足山镇沙址村委会寺前村、金牛镇彩凤村委会尼萨村、拉乌乡箐门口村委会核桃箐村3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的保护,进一步增强了宾川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激发了各族群众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艰苦奋斗精神。

创新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对全县8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282名非遗传承人项目进行挖掘、保护、传承,并对非遗文化的商品经济价值进行创新与开发。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金牛镇砖瓦烧造传习所、大营镇白族泥塑传习所打造成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在当地能起致富带头作用的民营企业;州城镇韭菜腌菜、乔甸镇的海稍鱼、大营镇宝丰寺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打造成独具宾川标识的非遗特色商品走向市场。非遗文化华丽转身为商品,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民族团结、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弘扬红色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依托乔甸镇新庄、州城镇红军长征过大理陈列馆、南薰桥和金牛镇彩凤村赵镕将军故居等红色资源,打造“重走红军长征路”的红色文化长廊,大力弘扬红色文化。通过穿红军服、吃红军饭、重走长征路、唱红歌、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等红色体验系列活动,各族群众在红色洗礼中,凝聚起了民族团结、勇敢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让民族团结的精神在宾川各族群众的血液里流淌,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全县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