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携手合作 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2洱海论坛与会嘉宾纵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8/30 08:40

平行分论坛二现场。 [本报记者 夏传武 摄]

平行分论坛二现场。 [本报记者 夏传武 摄]

□ 本报记者 张婧怡 杨钰洁 李百祥 褚雪琴 实习生 蒲瑞瑞 姜晓燕

8月28日,2022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举行。

本次论坛设有主论坛和“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以绿色生活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全球视野下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高质量产业转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谐共生: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互鉴”5个平行分论坛。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互动交流,分享观点、汇聚智慧,共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大计。

索海尔·汗(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

上合组织成员国高度重视在环境保护、生态安全、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等领域加强合作。这些内容在《上海合作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及其落实措施计划和《上海合作组织城市生态福祉发展规划》中都有明确体现。

上合组织国家在生态和环境保护领域开展合作的意愿逐渐增强,去年在杜尚别举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各国元首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及绿色经济等方面。会议期间通过了《2022-2024年〈上合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落实措施计划》以及《上合组织绿色之带纲要》,为上合组织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今年,上合组织峰会拟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该声明具有全球性的迫切意义。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为防范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有力措施和巨大贡献。各成员国正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平衡减排与发展,推动“公平的绿色转型”。因此,上述的联合声明将为全球生态议程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今年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上,将通过《上合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共建方案》,该方案旨在促进上合组织成员国在环境政策领域的经验交流,加强在绿色发展、防治环境污染、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修复等方面的科技合作,该方案的通过将有效提升整个上合区域内环境保护成效并持续推动各成员国走好生态发展之路。

李永红(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彰显大国担当、贡献中国智慧。

去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发展,呼吁国际社会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全球发展倡议是继“一带一路”之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紧密围绕着全球发展倡议,致力于通过政策对话、联合研究、试点示范、能力建设等合作形式,加强中国——东盟、中国——非洲、澜沧江(湄公河)等区域次区域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合作,大力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共同推动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地,共同构建美丽家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务实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对未来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合作,我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加快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全球发展中国家和人民。二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三是推动区域与全球环境热点议题的对接,加强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

阿塔育·习萨目(泰王国驻华大使):

泰国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排名第16位的国家,但是同时也是受到气侯变化影响排名前10的国家,因此泰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和致力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自1990年以来,泰国采取发展清洁能源等可持续的方式措施来保护环境,在2017年我们制定了生态友好型的发展策略,积极加入BCG循环和绿色经济倡议,大力提升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科学技术,实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经济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全球进一步凝聚共识和共同努力,泰国将与中国、全球共同携手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主席在COP15会议上提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我们与中国的发展愿景相同。“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当下共同面对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各国必须要携起手来,在分享经验与实践、提供技术支持与技术转让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实现共同发展。

今年正值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关系伙伴1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合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创造更加繁荣和更持续的未来,使得各国人民受惠;在区域合作方面,积极制定、实施相关行动计划,深化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在促进中国和东盟之间务实合作方面,积极落实行动计划来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多边对话及案例分享,助力建立中国——东盟环境保护中心。总之,面对环境污染这个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加强团结协作,携手共进,才能开辟人类美好未来。

杨国宗(中共大理州委书记):

近年来,大理州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传承传统生态文化中创新,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中发展,开辟了以生态文化引领绿色发展的新境界。

大理传承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保护观,坚决践行绿色使命,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洱海保护精准治理,用绿色手段塑造生态之美。大理的实践证明:唯有依凭规律、顺应造化、呵护自然,强盛的文明、优秀的文化才能至于平衡、传承延绵。

大理传承发展“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绿色发展观,加快壮大绿色经济,积极推动传统农业绿色化、有机化、数字化转型,推动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苍洱数谷”名片打造,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用绿色产业筑牢生态之基。大理的实践证明:唯有立足实际、遵循规律、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生态与利益齐飞、发展共环境一色,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大理传承发展“兼乎万物、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系统布局绿色空间,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用绿色理念构建生态家园。大理的实践证明:唯有坚持人产城融合发展,才能让人们共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前,大理正沿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在文化中承袭、在创新中发展,全力以赴将大理打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努力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艾恩华(帝亚吉欧中国董事总经理):

帝亚吉欧是全球领先的高端酒类饮品公司,旗下产品销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行业领导者,我们高度重视环境、社会和治理工作。2020年,帝亚吉欧启动了“2030社会愿景:前进的精神”十年行动纲要,助力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世界,为公司自身和全社会发展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可持续工作主要集中在推广理性饮酒、倡导包容性和多元化以及促进从“谷物到酒杯” 的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等三大核心领域。

帝亚吉欧在两个方面做出了积极实践:一是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包装,携手ECOSPIRITS(公司名)使用其闭环系统来帮助实现可持续包装转型的计划,不断开发可再生的环保包装材料,提升水、废物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目前该项目已在东南亚先行启动,并将逐步拓展至亚太地区。二是2021年11月,我们宣布投资约5亿元在大理洱源新建一个酒厂和游客体验中心,我们将充分利用大理州的生态资源、绿色能源继续提升循环经济技术,实现工业用水100%回用,希望通过洱源项目对大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相应的努力。

康蔼黎(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亚太区总监):

以柬埔寨北部鹮类保护为例,将保护产出、商业运作和社区生计相结合为题进行了内容分享。整个案例围绕柬埔寨北部的一片雨林生态系统展开,其中生存着柬埔寨的国鸟大鹮、300多种其他鸟类以及50多种全球受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物种,而当地居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活动与动物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

为保护区域内濒危生物,当地政府和社区积极寻找一个既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又能够支持区域发展的平衡点,组建成立了保护地系统,进行土地利用计划的参与式设计。同时,建立了基于PES的三种包括生态旅游项目、鸟巢保护项目以及农业环境支付项目的具备保护指标的经济激励方式,通过改善调整当地居民的生计操作模式,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此前项目开发的基础上,还成立了鹮米保护有限公司,通过商业运营来扩大规模、吸引市场,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还可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生物保护的项目中来。

回顾多年保护事业的发展过程,任何单一的操作模式和资金对于保护事业都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必须有着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社会资本的持续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保护效果。

冯晓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植物园拥有完整的科研体系和完备的科技平台,也是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和国家植物园标本单位。它所属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囊括了植物物种、植被生态、迁地保护等植物科学数据,为国家植物园建设、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大数据支撑,目前科学数据访问量已经超过了1亿人次。

在物种收集与研究方面,国家植物园现已收集植物1.5万余种(含品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含CITES名录物种),建有6个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现已建成牡丹园等29个植物专类展区以及2座展览温室。在特色植物保育和可持续应用方面,国家植物园除了开展植物资源收集、种质资源迁地保育、新品种培育与研究工作之外,还依托野外科学研究站开展了植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工作。其中BEF-China实验重要科研成果说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高的森林是未来实现我国碳增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这些发现为我国制定植物造林的管理政策以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未来,国家植物园还将从科学研究、物种保护、园区建设、科学传播、公众服务、对外交流等几个方面让全民共享自然之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国际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

叶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

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绿色发展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最早成立于1929年,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主要涉及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方面。在就地保护方面,1956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的设立开创了我国就地保护的先河,同时也被誉为位于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其森林覆盖率超过了98%。在近70年的保护下,全球绝无仅有的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面积从最初的1900亩发展至3300亩。在迁地保护方面,华南国家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资源发掘利用和科学传播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华南国家植物园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培育出了我国第一批具有生产价值的杂交水稻,开展了橡胶树资源调查,通过协同攻关解决了三叶橡胶树北移的抗寒性技术难题。

未来,我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国家林草局、住建部、中科院、广东省、广州市将通过“五方共建”把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植物园,我们将围绕全球植物保护战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努力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田成川(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故事可以拉近人们心灵间的距离,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共性,向国际社会讲好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是时代要求、历史责任、现实需要。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向国际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做法和成效,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化入具体的故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炼中国故事,主动讲述中国故事,与世界其他文明互相倾听、相互融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程曼丽(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

经过当代的发展,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也使中国面临全新的舆论环境,面对新的国际舆论环境,应当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一是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利用中国经验,从人类共性、共情体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打造话语优势。二是进行符号系统的拓展与更新,在传统因素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形成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感的中国文化系统。三是传播手段的调整,应该牢牢抓住科技发展的机遇,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效率。

盛军(云南农业大学前校长、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前院长)

云南是一个生态大省,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王国,云南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尤其在绿色农业发展上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在云南工作的十五年,我亲历了云南生态发展持续向好的过程,对此倍感荣幸和骄傲。2009年,在普洱市工作期间,在普洱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同样在2009年,我和团队积极推动云南茶产业绿色生态发展,在普洱市进行了138万亩生态茶园的改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改造后的云南生态茶园已经成为一种风向标,云南茶业种植更少使用农药、更多利用生物多样性,使得云南的茶叶品质更好、价值更高了。在2017年,我还推动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QEH标准体系的建立,该体系定义了云南农产品品质、生态、人文环境和内涵,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建设建立了全新的标准体系。未来的路还长,生态保护和发展的事业依然还在路上。

田稳荣(云南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茶叶标准委员会成员)

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政府将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将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20多年前,在澜沧江上游大山深处郁郁葱葱的茶园里,我们建设了第一个加工厂。企业越往后发展,我越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国家对绿色产业的大力关心和扶持,2013年我们正式开启了绿色有机可持续发展的认证。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云南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系统的绿色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管理体系,并将绿色理念贯穿到企业的发展中。现如今,云南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出产的茶叶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红茶高端代表性品牌,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作为一个从单纯茶叶种植到茶叶生产加工的企业,我们受益于绿色,成长于绿色,我们自始至终将绿色作为企业发展的不变初心。

张福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

目前洱海治理到了提升生态治理成效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叠加期,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既可以强化洱海生态环境又能加快农民致富的新路子,是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也是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打造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新样板的目标是协同实现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我们希望通过生态赋值、科技增值、文化赋值推动乡村振兴,让“大理模式”成为高原湖泊农业绿色发展的典型模式,也希望通过“大理模式”能够真正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为云南乃至全国提供生态保护治理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实现的“国家示范样板”。

吴正(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新闻处处长):

2012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色发展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理念和行动。中国建筑集团紧跟时代步伐,坚决执行政策要求,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都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扛在肩上,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全面融入企业战略、制度、管理和文化,广泛参与国内外的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绿色建造、智慧运营,走出一条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受益的创新之路。

“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中国建筑集团将继续发挥行业领头羊作用,以技术赋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全力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