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牢记嘱托护洱海 精准治理显成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8/25 08:29

□ 本报记者 罗帮义

通 讯 员 张钰琴

“水一天比一天净,河一天比一天清。”8月15日,洱源县茈碧湖镇河道协管员杨国元看着眼前清水涓涓、碧波荡漾、水鸟游弋的美景,不由心生感慨。杨国元长期从事洱海保护工作,亲眼见证着洱海水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如今,洱海湖区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水质总体保持优良水平,被称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连片再现洱海。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统揽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五个坚持”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聚焦“6个突破目标”,紧盯“6个两年行动”,统筹推进“退、减、调、治、管”重点工作,全力以赴推动洱海保护精准治理的不懈努力。

坚持全民治湖,构建人人参与的大保护格局。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州、县(市)一线指挥部,派驻一线工作队,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提升队伍战斗力。持久开展“洱海保护开学第一课”“巾帼行动”“全民倾情守护洱海·志愿接力守乡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全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把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保护“母亲湖”,形成全州上下齐心干的全方位推动格局。

坚持科学治湖,推动精准保护治理。组建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环科院等国内一流科研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健全科研统筹和专家会商工作机制,建成“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为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初雨防控调度监管平台,严格落实“雨前清污——雨中应急——雨后整改”全过程防控,全面开展洱海流域腾塘腾库、截污体系排查整改、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与中国农大、云南农大签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农业绿色发展的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主题的“洱海科技小院”,抓实科技引领示范。

坚持系统治湖,迈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全面实施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八大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洱海流域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466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14.9万个化粪池,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覆盖全流域;对沿湖15米范围内的1806户实施生态搬迁,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实现“人退湖进”的历史转变;建成“三库连通”清水直补工程,洱海流域18条(个)河流、湖库成功申报为云南省美丽河湖,流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水质持续改善。

坚持依法治湖,以法治护航生态。颁布施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重新修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出台规范餐饮和客栈经营、农村个人建房、船舶管理等的配套办法,构建了系统完备的洱海保护法规体系。把洱海流域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逐级明确保护管理的边界、原则和要求。出台《大理市洱海流域一级保护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方案》,严厉打击洱海流域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坚持绿色发展,融入全省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战略部署,加快流域种植和养殖业结构调整,实施绿色生态种植30万亩,奶牛存栏从10万头减少到3万头,大理市创建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抢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推进智慧景区、特色小镇等建设,大理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洱海保护治理任重道远。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统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牢牢抓实湖体透明度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截污体系提质增效、入湖河流水质改善、美丽河湖创建等‘6个两年行动’,努力把大理打造成为云南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示范样板。”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州洱海管理局局长赵国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