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文化保护守乡愁 科研支撑谋发展

——大理市古生村积极探索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侧记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3/21 09:00

□ 本报记者 李百祥

为进一步推进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今年,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开展了古建修复、建筑风貌整治、人居环境提升等工程,探索通过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方式,盘活村落的文化资源;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国内优秀的科研力量将助力大理,加强对洱海流域农业种植结构、人文资源保护开发、生态品牌创建推广等各方面的研究,用科研成果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风貌整治古建修

文化保护守乡愁

3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古生村,福海寺的保护修复工作正在进行,其他古迹的修复和民居的风貌整治已经完成。走在生态廊道上,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洱海,一边是水墨画装饰着的青瓦白墙。村内民居古朴、街巷整洁、溪水环绕、绿树成荫,古戏台依偎在大青树旁,仿佛有人穿越时空在吟唱。

湾桥镇建设办主任杨应鑫告诉记者,湾桥镇围绕把古生村建设成“让人记得住乡愁的中国最美乡村”目标,按照“保护古建、引导在建、规范未建、改造老建、打击违建”的工作思路,从发展规划、生态保护、风貌整治、人居环境、产业转型等多方面入手,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据了解,今年,大理市将湾桥、喜洲等7个乡镇的12个传统村落列入全国传统集中连片保护与利用示范项目中,争取中央补助资金3000万元,通过建立“一个规划、一个导则、一块牌子、一个管理办法、一个村规民约”的保护体系,努力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科技小院落古生

科研支撑助转型

2月14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3月11日,记者来到古生村科技小院时,热烈的讨论声从会议室“飘”到院中。

“大的研究模型基本已经确定,他们在讨论细节问题。”常驻古生村科技小院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金可默介绍,古生村科技小院是首个探索流域农业绿色转型模式的科技小院,承载着创新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国家样板的重任,当前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如何精准防控流域面源污染、发展绿色高值农业以及传承乡愁文化。

据介绍,入驻古生村科技小院的科研人员,分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他们将长期驻扎在古生村,助力流域农业转型发展。

“除了已经揭牌的古生村科技小院,喜洲科技小院也在筹备当中。”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组副组长杨凤伟介绍,为实现洱海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科研攻关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培植,州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不断深化合作,将在洱海流域符合条件的乡镇陆续建立科技小院。

挖掘典型当头雁

立足当下谋发展

“产业的调整改变了农户的原有生产方式,对他们的生活会有阶段性的影响,同时也有新的产业带头人涌现出来,我们通过‘双带’工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村民发展产业。”杨应鑫介绍,目前,古生村发展生态种植1220亩,大春种植绿色生态水稻,小春种植油菜,形成观光油菜花海。同时,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带”工程,扶持农户发展生态种植、旅游服务等产业,努力使产业发展与洱海保护形成良性互动。

古生村村民何利成依托自家住房临近洱海的优势开了客栈,近几年家庭收入得到大幅提升。现在,他和妻子除了经营客栈外,还承包了600亩土地,做起了生态农场。“我家算是赶上了产业转型发展的‘浪潮’,现在做起了生态农场,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何利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村里经常会组织一些活动,像文艺表演、大本曲宣讲、手工编制课程等,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约几个人一起去参加。”古生村村民李延芬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通过参加白族舞蹈表演、大本曲宣讲等文化活动,一边宣传洱海保护,一边唱歌、跳舞赚钱养家,不但将自己从田地中解放了出来,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古生村立足现有资源,努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引进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植入民族特色的休闲度假游、农业生态观光游、现代农庄、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积极探索,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