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头条

凝心聚力谋发展 齐心协力谱新篇

——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2/17 09:24


洱源西湖美景。(资料照片)                     [通讯员 赵立林 摄]


两会期间,本报进行全媒体直播。欢迎扫二维码关注。


编者按 大理州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民生、认真履职,就乡村振兴、洱海保护、农业农村、医疗保障、文旅融合等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在州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议案组、州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案组的大力支持下,本报摘选刊登部分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持续推进洱海保护治理

全力推广“顺丰洱海模式”

■ 钟顺和代表: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为探索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路子,立足大理持续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统筹解决好顺丰公司近期困难和未来发展面临问题,全力支持推广好“顺丰洱海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顺丰洱海模式”的复制推广方式。支持在全州根据各县实际情况,进行“顺丰洱海模式”的复制和推广。以代设计、代建设、代管理、代运营的“四代模式”,把“顺丰洱海模式”融入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其所形成的资产为政府国有资产。

二是支持“顺丰洱海模式”发展的方式。延续原有奖补政策,继续在洱海流域实施“三禁四推”、畜禽粪便收运奖补以及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贷款贴息政策支持。减轻企业财务压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便更好复制推广“顺丰洱海模式”。提升企业发展能力,依靠科技创新,加大高端有机肥、生物肥、生物有机肥等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盈利水平。积极争取省级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政策支持,对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强化项目支撑,实现自我减负、可持续发展。

促进全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洪玮代表:当前,全州中等职业学校17所(不含进修学校和技工学校),中职学生25872人,成人中专444人。社会重“普教”轻“职教”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职业教育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办学条件依然薄弱。全州各职业院校,尤其是县级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地方产业承接学生直接就业需求不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弱。为此,建议:

一是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出台全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激发职业学校办学积极性,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在教育“双减”大背景下,引导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新认知,营造“鲁班式大国工匠与理论大家同等宝贵”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对县级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明确州级每年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的财政预算,用于各学校优质专业、实训实作基地建设和教师培训、师生技能竞赛等;在经费和项目安排上,加大对县级职业教育学校的支持力度,增强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确保职业教育更有序平稳的发展;允许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创收,净收入可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不计入学校工资总额基数。

三是突出职业教育类型办学特点,坚持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产业。围绕大理企业经济特点和发展需要,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府搭台,行业参与,校企唱戏”,促进政、行、校、企四方有效对接,从企业用工需求出发,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的匹配度,实施“一校一特色”,为企业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从“能就业”走向“好就业”。同时积极构建普职横向融通和中高职纵向衔接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扩大五年一贯制联合办学,并依托州内高校聚集优势开展“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打破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 官崇圭代表:建设美丽乡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系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乡村振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措施,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建议:

把农村污水治理列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试点,后推进。完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环保部门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身职责,健全污水处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政府主导,积极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投入治理,制定和出台有关扶持和激励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促进农村污水的资源化处理。各级各部门扩大宣传,引导全民参与,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环保意识,培养良好文明的生活习惯,全民参与生活污水治理和其他卫生工作,共同保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 伍春艳代表: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第一”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安全生产也必须要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建议:

一是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从严从实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逐级落实和传递,企业(行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政府属地责任长效机制的切实落实,多方联动提升全社会安全保障能力、事故风险防控水平。

二是抓好“重要领域”的责任落实。盯紧煤炭、化工、电力、交通等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的监管;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对相关行业和企业对不安全行为的处置给予执法支持,着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立隐患到期未治理的“黑名单”公开机制,在相关媒体平台曝光。

三是畅通责任传递“最后一公里”。在乡镇增加配备具有执法权的专职安全监管人员,以村(社区)为最小单元,推行网格化安全监管体系,设置专职网格监管人员,动态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和治理。最大程度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来,营造人人重视安全、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

加快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 李毅菊委员:当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较低,人口均衡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新形势。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三孩政策的深入落实,老百姓对托育的需求更加旺盛和迫切,3岁以下婴幼儿早期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解决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问题已经成为解除育龄女性后顾之忧,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建议加快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按标准新建、幼儿园扩建、社区改建的方式建设一批普惠性幼儿托育机构。开展多元化托育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托育服务行业,逐步构建主体多元、性质多样、服务灵活的托育服务体系,努力满足群众“幼有所教”的美好期盼。

二是加强对托育机构的管理。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不断加强对托育机构的监督管理,对违规经营且无法通过整改达到相关标准的非法托育机构,坚决予以取缔;对整改后达标的,允许审批运营。

三是不断提升托育服务质量。政府要加强托育机构的指导服务,加快构建符合政策、结合实际的托育机构服务质量、过程管理等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监管、动态评估和处罚惩戒等制度和机制,以科学可行的方法保证托育机构的服务质量。

助力老年人群体融入信息化社会

■ 民进大理州委:现阶段大理老年人群人数众多、增长速度快,且在网络社会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弱势地位。如何让老年人顺应智信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享受高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和便捷?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合力破解“数字排斥”壁垒。我州《实施方案》重点关注了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的七大方面,完善与优化了涉及老年人健康码、出行、就医、购物、参加文体活动、政务服务办理、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等方面,帮助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智能化后面临的困境,进一步做到7个便利。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分工负责,落实《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保证推动破解老年人“数字排斥”壁垒。

二是完善制度保障,构建破解“数字排斥”服务体系。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分配者、管理者和服务者,要实现数字服务的全覆盖,构建一个公正平等切实好用的服务体系,考虑老年人的生理条件、心理条件和身份,把控好各种信息无障碍传播,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信心十足,形成开放多元、动态发展的体系建设,增强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不断顺应智信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让老年人同步享受高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和便捷。同时,净化网络环境中心虚假信息、不健康信息、不良广告、垃圾信息等内容,加强诸如微信使用环境管制,杜绝黄、赌、毒、暴力语言和画面,营造好安全的网络信息使用环境,构建一个公正平等的现代数字化服务体系。

三是积极作为,研发破解“数字排斥”的媒介产品。为老年人量身定制操作方便、内容精简、字大图清、单一清晰、一键服务的媒介产品,切实缩小老年人在当下的接入和应用中存在的数字鸿沟。要积极发展数字技术,提升老龄化问题应对支撑水平,发挥现代智能科技的作用。媒介产品要从文图设置,色彩对比、动态效果、操作简单方面用心用力,从而提供高效、及时、准确的数字化服务,让老年人满怀信心地合理利用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媒介,实现广泛的社会交流、社会参与和社会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四是整合资源,教育培训破解“数字排斥”。发挥好社区作用,定期不定期开展老年人智能使用培训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用自助、互助的形式促进老年人的数字化进步。发挥好志愿者、党员双报到作用,在图书馆、会议室等地方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学习培训,让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通过家庭辅助,让沟通无处不在,终身学习无处不在。

推进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

■ 刘文志委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检验检测对于加强食品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近年来,尽管我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施了1个州级和6个县级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项目,但对于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的改革仍落后于全省一些州市,亟待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议:

一是对现有食品检验检测资源进行再整合,形成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州级层面,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职能、人员、设备、经费进行大整合,建立唯一的州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内设机构按行业归口,实现“同一场所接样,同一场所检测,同一场所发布结果”的服务,实现检测计划、经费、信息发布的统一。县级层面,对现有县级食品检验检测资源进行再整合,建立州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分中心,人、财、物由州级检验检测机构统一管理。形成以州级检验检测机构为中心,县级检验检测机构为辅助支撑,全覆盖、安全准确、便民快捷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全州食品检验检测水平。

二是加强食品检验检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适应食品检测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在抓好现有人员岗位练兵,提升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一批高水平、专家型的检测人才,从薪资待遇、政治地位等方面建立一整套人才保障制度,以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三是加大对食品安全技术监督的投入。为避免财政经费的重复投入,每年全州所有食品检验检测经费全部安排到州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这样既解决了食品检测的难题,同时通过检测计划的整合避免了各职能部门重复抽检和检测“真空”现象,节省大量人力财力。逐年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切实保障我州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经费和技术力量,不断提升食品技术监督能力,建立覆盖食品从“田头到餐桌”各环节的高效检验检测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弘扬乡村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 民革大理州委:我州乡村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底蕴十分深厚,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伴随村庄撤并、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农民进城潮等,一些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并未得到重视和传承。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是根基,乡风文明是关键。没有文化振兴,乡村振兴就如同空中楼阁。因此,深度挖掘和大力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建议:

一是把乡村传统文化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上下联动,编撰通俗易懂的乡土教材,让乡村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

二是设立专项经费,支撑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社区干部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虚心倾听德高望重的老人讲村里的历史故事,编撰村史村志。

三是积极争取乡贤和学者回乡参与工作,尤其是对乡土文化情有独钟的有识之士,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这些文化精英参与到乡村传统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中来。四是想方设法激活村民的积极性,把乡村传统文化纳入五好家庭的评选和乡村干部考核范畴,做到人人参与,让乡村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增强文化自信,切实弘扬乡村文化。五是积极打造乡村文化建设示范村,评选乡风文明户,形成崇尚向善振兴乡村、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本版文字由记者杨磊、马丽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