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三年穿烂几十双鞋子、自己的车更换4副轮胎、足迹遍布老君山8个山箐。最终全村86户人家跟着他一起搬下了山,开启新生活——

杨福才:带领86户村民追逐幸福梦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3/04 09:42

编者按:

2021年,奋进的中国迈上新的征程,奋斗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

进入新时代,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不懈努力奋斗,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组织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以及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典型人物,他们的感人事迹感动着我们,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今天起,本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先进典型人物”专栏,聚焦奋斗一线,陆续向您讲述先进典型人物的故事,让榜样之光照亮我们的奋斗征程。

□ 通讯员 高 文

群山峰峦叠嶂,道路弯多路窄。

住杈杈房、烧柴做饭取暖,“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曾经是2018年以前,剑川县老君山镇新和村第五村民小组村民的生活写照。

新和村第五村民小组86户323名彝族群众,曾分散居住在剑川县老君山镇海拔3200米以上的老君山畜牧场、鸡脚箐等8个山箐中,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村民靠种植洋芋、养牛养羊为生,经济落后。“山上没有一个卫生室,村民得急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孩子上学不方便,辍学率高……”改变贫困面貌,让村民的生活好起来,一直是时任党支部书记兼村民小组长的杨福才心里的“牵挂”,也是323名彝族群众的梦想。

2016年6月,新和村第五村民小组整村易地搬迁被提上议事日程。“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搬下山,以后就无法从贫困中挣脱出来。一定要让所有人搬出大山!”杨福才暗暗下了决心。

然而,大家开始担忧下山后生活无所依,对新生活产生了焦虑情绪,没有几户人家愿意搬迁。“你把我们弄下去,没有田地,我们吃什么喝什么?”“不要到最后,你变成了全村的罪人。”

“住在这里,温饱、交通、就医、娃娃上学都成问题。现在国家扶贫政策好,产业扶持到位,搬迁后的生活只会比现在更好。”面对村民的质疑,杨福才又一遍遍地耐心劝说。

“只要群众肯搬,我就不怕当这个罪人。”为了说动村民,杨福才翻山越岭,足迹遍布8个山箐。三年来,他穿烂几十双鞋子,自己的皮卡车更换4副轮胎,召开42场群众搬迁动员会、24场征地动员会、19场项目协调会。

最终,新和村第五村民小组86户323人,全部高高兴兴搬出大山。住进“人畜分离,厨卫入户”的砖混结构新房屋,开启了新生活。

搬出了穷窝,今后又如何发展?

“如果后续发展跟不上,村民的生活没有在山上时好,那我就真成千古罪人了。”杨福才开始谋划带领群众致富。

他认真分析了村组的产业发展现状,依托老君山镇培植的特色龙头产业,带领村民学习藤编技术、种植中药材,发展食用菌、苹果种植、反季蔬菜等产业,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现在每户每年仅采菌一项就达一万多元。还发动村民就近就便到企业务工。通过一系列措施,新和村第五村民小组村民每月每户平均收入增加到了2000至3000元。

如今,新和村第五村民小组的新村,四通八达的车道、宽阔的太阳文化广场、商品丰富的小超市,以及一幢幢具有彝族特色的美丽民居,展示着村民越来越好的新生活。

“娃娃们终于可以安心上学了。”最让杨福才感到欣慰的是搬迁解决了村里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现在,我从家里到学校只要十五分钟路程,中午在学校吃饭,还有牛奶喝。我要好好学习,争取以后能上大学。”从新和完小放学的杨欣告诉笔者。

现在新村里还建了村史馆,在杨福才的坚持下,老君山上原来的老村子保留了几间杈杈房和几排木篱笆。杨福才说,要让村里的后代们常回老村看看,让他们懂得感恩党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杨福才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