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一村两县一家人

——云龙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云漾新彝村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3/03 09:40

□ 通讯员 尹  涵

这里,田土跨界相连,云龙人的锄头可以挖到漾濞那边,漾濞人割草则可能到云龙这边,但从未因地界闹过纠纷。

这里,房屋交错分布,两县通婚、一屋两籍现象比比皆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人文景观。

这里,民族团结进步,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开山修路、清洁卫生,大事小事,大家总是主动互帮互助。

位于云龙县团结乡河东村和漾濞县富恒乡罗里密村交界处的彝族群众,过去曾处在“三山夹两箐”的落后面貌中,如今却因“民族一家亲,携手奔富路”成为示范样本。彝族群众实现的精彩跨越,得益于云龙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迈出的坚实步伐。

昔日的民族聚居地经济后发、矛盾频发,如何解决?云龙县认准一点: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统领全局,提升民族群众幸福感。但创建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该怎么办?云龙县最终选择这样做——

从“产业”育。河东村与罗里密村交界处群山环绕,漫山遍野都是核桃树,前几年,老品种的核桃产量不断下降且价格下行,彝族群众损失惨重。2018年6月,政府引进大理康达农产品商贸有限公司,不仅无偿向两县群众传授嫁接、剪枝、培土等技术,还全部进行收购,“去年我的核桃净赚1.5万元,再也不愁卖不出去。”彝族大妈施梅泉如是说。“双方政府还给我们开展重楼、花椒、黄金梨、生猪等方面的产业帮扶呢,我去年卖猪净赚30万元。”彝族建档立卡贫困户施忠乐呵呵地说。施忠是脱贫致富带头人,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标杆,现如今,当地两县彝族群众均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9861元,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向“教育”凝。由云龙籍和漾濞籍师生共建组成的“河东完小”,是云龙县人民政府为解决孩子入学问题而特设的。课程为汉彝双语教学,课间操为彝族舞蹈《卢鹿整》,教室、走廊、操场里充满了浓厚的彝族风味,并结合“火把节”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让两县孩子在活动中了解民族内涵,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是最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河东完小校长吴泽忠如是说。正如漾濞籍学生罗娜在作文里写的那样,“我们是同吃同住同学习的兄弟姐妹,我们热爱共同的家园”。

用“党建”培。河东村党总支以“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为核心,搭载“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领导干部上讲堂”等平台载体,组织党员学习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等知识,党员带头利用微信群、“火塘会”“板凳会”“院坝会”宣传宣讲民族政策,将党建+“手拉手”“心连心”等民族帮扶活动深入群众内心,增强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提升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认可度,让群众更加积极热情地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

如今,在云龙县,随处可见各族群众“同过一个节、同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讲一个故事”的和谐、和睦、和美的人文景观。

据悉,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以来,云龙县累计在民族地区投入扶贫资金42.17亿元,实现4个深度贫困乡镇和4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占比87.88%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