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头条

“诗与远方”交相辉映 绘就大理最美名片

——我州文旅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1/12 09:32

□ 本报记者 张婧怡

元旦假期,洱海生态廊道游人如织、笑语连连,人们在花草间驻足、在洱海边留影……这美好图景都被一位画家静静地留在了画纸上。为了这次写生,来自陕西的画家全权女士已在大理待了一个多月。“我都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来大理了,它一次比一次美,总是不断给我惊喜,让我想留下来做个大理人。”她抬手看向洱海,微笑着说。

自在大理、风光无限。丰富多彩的人文底蕴和秀美无双的自然风光,让大理成为各地游客向往之地,勾起了人们心中那份暖暖乡愁,“诗与远方”交相辉映,绘就了大理对外展示的最美名片。“十三五”以来,我州不断加强文旅融合发展,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深入推进旅游革命,不断推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19年,全州接待旅游者5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2亿元,分别为2015年指标的1.8倍和2.4倍;2020年1-11月,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555.16万人次。

精心培育

文化艺术百花齐放

艺术创作屡创佳绩。“十三五”期间,我州精心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新创推出大型白剧《榆城圣母》、原创民族歌舞集《家在大理》《书记扶贫到我家》等155个剧目(戏剧、歌舞、小戏小品),获奖频频、备受肯定。

公共服务日臻完善。目前,全州已建成13个图书馆、14个文化馆、18个博物馆、1151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0余块文化活动广场、5000余支农村文艺队伍,村级文化室覆盖率、农家书屋普及率均达100%。

文化遗产保护硕果累累。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建成,全州现有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19项、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76人。全州博物馆、纪念馆数量从12个增加到了18个,文物总数达133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1件(套)。

真抓实干

旅游革命成效显著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我州持续推进文旅产业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型,大理市、巍山县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巍山古城、喜洲古镇、双廊艺术小镇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革命”推进和特色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文旅产品业态更加丰富。大滇西旅游环线和半山酒店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00多亿元,先后实施300余个文旅项目;杨丽萍大剧院、剑川先锋书店等一批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一批半山酒店系列产品备受游客喜爱,形成多元化旅游住宿体系。

旅游要素保障到位。以“风花雪月、自在大理,健康生活来体验”为品牌形象,不间断深入全国重点客源城市开展旅游推介;在全省率先实行旅游公厕全免费政策,推进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引领的智慧建设,成为全省智慧旅游新标杆,不断促进文旅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展望“十四五”

文旅产业发展开启新征程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州委八届七次全会科学绘制了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吹响了我州各项工作迈进新阶段、开启新征程的号角,也为我州文旅产业发展指出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下步工作中,我州将结合十四五规划当中提出的打造4个千亿级产业这个重点,持续做强文旅产业,不断推进全州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把大理建设成大滇西康养旅游示范区、云南旅游大本营、世界级旅游和健康生活目的地。”据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薇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州将立足大理区位、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半山酒店、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和洱源国际温泉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以剑川古城、大理古城、巍山古城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带,加快苍山国家步道、千年茶马古道、洱海生态廊道“三道”建设,推动全州文化旅游产业从苍洱地区向全域转型发展。

回望过去,岁月峥嵘;展望未来,欣欣向荣。一路走来,我州文旅产业发展步步积累、日新月异,不断彰显着大理魅力,也将进一步助力大理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