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脱了贫,摘了帽,老孟不想继续躺在“政策温床”上。他说:“政策帮一把,脱了贫,致富还得靠自己。”

老孟脱贫致富记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11/12 09:24

□ 通讯员 郑增纲

老孟叫孟万舜,今年55岁,是巍山县紫金乡紫金村委会金坪四社农民。直到2015年,老孟一家四口都住在一幢低矮的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里,家具简陋。最难的,还是两个孩子读书的费用,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读高三。为此,老孟常常向亲戚朋友借钱。“考虑得最多的就是怎样供娃娃读书,至于住上新房子,简直不敢想。”老孟说。

2015年12月,通过精准识别,他家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后享受到教育帮扶、医疗帮扶、危房改造、养殖补助、扶贫小额信贷等一系列扶贫政策,日子一天天好转。

想脱贫致富,还得找对门路。老孟以前养过猪,但每年只有三五头。产业扶贫政策让老孟看到了希望,他想着还是要养猪,毕竟自己有基础。没场地,咋办?老孟借来大哥家闲置的圈舍,又把自家山地里的庄稼房改造成圈舍,养殖场地扩大了几倍。有了场地,启动资金又让老孟犯了愁。再向亲戚朋友借?他开不了口。向银行贷款,能贷到吗?老孟愁得只搓手。正犯难,乡上的金融扶贫政策宣传会让老孟看到了希望,老孟向巍山农村商业银行递交了贷款申请书,很快获得了5万元财政贴息扶贫小额信贷款。

有了启动资金,老孟买来50多头猪仔,搞起了养殖。老孟清楚,仅凭自己现有的养殖技术不仅赚不到钱,甚至会血本无归。怎么办?向行家学!老孟四处打听,辗转得知,南涧县一家养猪场规模大、养得好、销售渠道广,他立马赶去,拜师学习。一个星期的时间,老孟如饥似渴,不懂就问,把看到的、学到的一一记在心里。初中没毕业的他还买来书籍,边学边实践,不断总结经验。

2017年,第一批生猪出栏,一算账,一分钱没赚到,白搭进夫妻二人劳力,老孟没气馁。连续三批生猪养下来,有亏有赚,老孟心里有了底。几年的摸爬滚打,老孟始终坚持,生猪养得一年比一年好,出栏一年比一年多。2019年,生猪存栏200多头,正赶上年底行情好,出栏120多头,刨去成本,纯收入14万多元,老孟赚了!今年初,老孟对圈舍进行了提升改造,9月出栏生猪29头,纯利润4万多元,目前还存栏生猪70多头,年底可全部出栏。老孟猪养得好,村里的不少人跑来向他取经,老孟热情相待,倾囊以授。

如今,老孟家盖起了两层洋房,住上了新房子,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378元提升到2019年的27925元,增长了10倍还多。让老孟更高兴的是女儿大学毕业后考上了教师,儿子也于去年考取了特岗教师。今年“10·17”扶贫日,老孟被表彰为州级“光荣脱贫户”。提起他,村里人都翘起大拇指。

闲不住的老孟和妻子不仅养猪,还养了5头牛,在房前屋后培植核桃20多亩,核桃地里放养生态鸡200多只,种植魔芋2亩,养种结合路子宽。老孟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账:“青皮核桃卖了1.1万元,一头牛卖了1.5万元,29头肥猪卖了4万多元,70多头猪出栏预计能收入8万元,两亩魔芋收入4000元,生态鸡收入5000元。今年,我们家年收入就能达到15万元。”

“人就是要不怕脏、不怕累,看准了方向勤劳实干,日子才会过得成。”老孟满脸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