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社会新闻

《不一样的大理》不一样的故事

——著名导演张杨新作《不一样的大理》上映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10/29 09:11


首映式现场。


□ 本报记者 杨艳玲 文/图

“作为一个生活在大理的新大理人,这些年,我拍了大理的一些纪录片,这部《不一样的大理》纪录片的配音也是我自己配的,我对大理有了深深的感情。” 著名导演张杨说。

10月27日下午,由张杨执导拍摄的脱贫攻坚纪录片《不一样的大理》,历时近半年时间的精心拍摄制作后,在大理市下关博纳影院首映。

一说到大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苍山洱海,风花雪月。而实际的情况就是,大理州12个县市,有11个贫困县,500多个贫困村,40多万贫困人口。当你离开洱海坝子,走进更多的大山深处,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大理,不一样的故事。

《不一样的大理》是张杨导演大理系列纪录片中的又一部匠心之作,纪录片以第三方的视角、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大理的精准扶贫故事。半年多来,张杨导演团队走村入户、跋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生活一线,精心挖掘选取了发生在弥渡、剑川、鹤庆、巍山、宾川、洱源的五个真实事件为题材,通过平实的叙事手法和独特的镜头语言,讲述了 “花鱼洞的水、象图的路、院里院外、果树爬山、乡村的希望”五个故事,纪录片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小视角展现大主题,小单元支撑大格局,生动彰显了扶贫路上的大理精神。这五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大理州山区的村民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如何克服艰苦的条件,实现脱贫致富。

《花鱼洞的水》表现了弥渡县德苴乡在政府光伏提水工程的支持下,解决了用水难题从而脱贫致富的故事。驻村工作队员协助德苴乡村民实行基层民主,共同管理维护水利设施,村民们有了珍惜爱护水源的意识,能更好地发展农业种植、养殖业,不再受困于自然条件,德苴乡的未来因为有水而更有希望。

《象图的路》通过记录剑川县象图乡象图村和江头新村村民生产生活的日常,表现了他们虽然身处艰苦的自然环境,但在精准扶贫的助力下过上富裕的新生活的故事。从没有路,到修通了路和桥,与外界增加了沟通,从散居山头到易地搬迁、就近务工,村民们无须背井离乡就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建起的新学校,让象图的孩子都能有书读、有学上,贫穷和无知不再传递给下一代。

《院里院外》的故事发生在鹤庆乔仁甸和巍山阿嘎村,分别讲述了这两个村子的村民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庭院经济,从曾经贫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转变为致富带头人的故事。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他们没有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脱贫路径,而是结合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断发掘自身的优势,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生态脱贫。

《果树爬山》讲述了大理的“天然温室”宾川县发展大规模水果种植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干旱缺水的宾川土地原本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当地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身体力行,建设提水设施、改良土壤品质,将先进的种植、灌溉技术教给村民,让他们从农民转型为农业工人。宾川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乡村的希望》是洱海源头的洱源县凤羽镇发展“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的故事。通过记录隐居在凤羽的几位人物的日常,呈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乡村振兴实验场。在凤羽,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返乡青年,有打开新天地的农民艺术家,还有放弃城市生活的杂志主编和银行行长,新老凤羽人都在这里发光发热,把自己的理想实现,把每一步都走成乡村的希望。

在发掘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村民们的回忆与叙述十分令人动容。在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大理山区的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比曾经生活的艰难,更能使人体会脱贫攻坚成果的来之不易,《不一样的大理》的故事,也正是一场情感的共鸣。

“作为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员,看完纪录片就想到我们自己,真实而又感动;我也看到了希望,大理同全国人民同步小康指日可待了。”鹤庆县扶贫办副主任洪何桂说。

如今,在各级党员干部的努力下,大理州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即将如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天的大理,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贫困群众“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状况显著改善,走出了一条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齐头并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新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