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头条

村路联通万壑沟 电商带出千山货

——洱源县完善交通建设助推产业发展侧记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7/08 09:17

□ 通 讯 员 郭靖荣

特约记者 樊娇艳

脱贫攻坚以来,洱源县树牢“交通兴、产业兴、致富兴”的理念,以完善交通建设助推产业发展为重点,努力补齐交通短板,把助农增收的脱贫致富路铺到家门、通到村口,全力以赴通“血管”治“贫病”。

开路架桥告别“涉险过河”

通桥通路既是关乎经济发展的“大交通”,更是关乎群众生活的“大民生”。

黄花坪是洱源县乔后镇的特困山区,汹涌的黑惠江将黄花坪村和外界阻隔开来,过去,村民只能依靠木吊桥才能到黑惠江的对岸。“以前背板背起到街上买东西,桥过不去,还要蹚河,淹死过几个人……”对于乔后镇黄花坪村77岁的罗玉昌老人来说,通桥通路、能坐上汽车到山外就是他最大的期望。

乔后镇黄花坪、新坪村是两个白族村委会,有21个村民小组、912户3268人,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多年来,通往两个村的只有一座木吊桥,桥面仅宽3米,平时只能供行人及牲畜通行,当地群众多数时候只能在水位低时从河床里的便道通行。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洱源县投资1020万元,于2015年6月启动建设黄花大桥,2017年底竣工通过验收,使黄花坪群众的出行安全、便捷。

脱贫攻坚以来,为彻底解决通桥的问题,洱源县先后投资2000万元完成黄花大桥、山石屏桥等4座“溜索改桥”;投资2419万元完成西山大桥、丰乐桥、弥苴河桥等7座危桥改造。目前,全县共新建和改造桥梁13座,广大群众彻底告别了“涉险过河”的历史。

通村畅乡不再“山高路远”

通村畅乡的农村路承载着群众的脱贫致富梦、乡村振兴梦。

洱源县牛街乡福田村彝族北组位于海拔3060米的高寒山区,当地人称为“云端上的寨子”。这里出产的松茸、野生菌、白芸豆等山货颇有名气。“以前公路不通,村里的农副产品出不去,村外的生产生活物资难进来,老乡们手捧‘聚宝盆’过着苦日子。”村民小组长陆文龙向我们介绍,他们家从爷爷辈就开始修路,三代人、十三年,只修通了一条2.5米宽的泥泞小路。

2017年4月,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偏远的小山村修通了一条长9.2公里、宽6.5米的硬化路。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为彝族北组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如今,彝族北组的交通条件大为改观,村民种烤烟、辣椒、苹果、中药材,各家的脱贫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

洱源县山区、半山区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闭塞,产业发展因路受限。针对脱贫攻坚中的交通建设短板,洱源县抢晴天、斗雨天、战夜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全力以赴通“血管”治“贫病”。六年来,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82.75亿元,通车里程3394.451公里,改造国道112.17公里、省道230.82公里、县乡村道3051.461公里,90个村居委会实现100%通硬化路目标,“通村路”成为了民生路、致富路、幸福路。

“1+9+90”电商带出千山货

“拼多多女孩”杨宁是在洱源县脱贫攻坚电商扶贫中涌现出的电商达人之一,2018年实现电商收入1200多万元,2019年收入1600多万元,今年1至6月收入200多万元……一串串令人惊艳的数字,杨宁以一网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与杨宁创业成功同样让人高兴的是,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生产的各种产品卖出了好价格,西山的核桃、乔后的香菌、牛街的火腿、三营的火烧辣、松鹤村的梅果……一批批山货飞出了大山,给贫困群众换成了“红票子”。

一批批飞出大山的山货、一个个电商达人的创业成功得益于洱源县依托强有力的交通路网建设,建成了“1+9+90”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即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9个镇(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90个村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进一步完善了县域农特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同时,通过整合现有物流、快递资源,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体系全覆盖,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打造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洱源模式”,实现电商进村“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的无缝对接。

目前,洱源县电商总数达969家,2019年全县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9500万元,网络零售额3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