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要闻

商发展大计 谋民生之策

——州人大代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建言献策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5/20 09:46

大理市下关泰安桥。(摄于5月17日) 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对城市交通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记者 杨磊 摄]

5月19日,漾濞县漾江镇苦姜坡的文艺队在进行打跳表演。近年来,漾濞各地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各地纷纷成立了文艺队、打歌队、健身队等,播撒精神文明之花,使乡风更文明、人们更幸福。       [特约记者 李灿美 摄]

编者按 大理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真正做到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履职,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这些建议涉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洱海保护、美丽县城创建、特色小镇建设、农业农村、医疗保障、城市交通等方面。反映了州人大代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充分发挥了“纳民智集民声”的作用。在州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议案组的大力支持下,本报摘选刊登部分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

扶持“直播带货”经济,促进大理产业融合发展

■ 苏建梅代表:“直播带货”经济有利于提升产业经济的竞争力,建议:

一、把“直播带货”经济作为推动电子商务升级发展的重要抓手,逐步构筑起商贸产业“线上+线下、网红经济+传统模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组建“政府直播团”,走进网络直播间,为本地土特产品代言,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二、建立协调机制,促进“直播带货”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资源融合发展。围绕“直播带货”经济受众广,传播速度快,带动能力强的特点,把“直播带货”扶贫融入传统扶贫模式,帮助扶贫产品拓宽销路、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给贫困地区和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强政府公益责任和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提升地区名气和形象信誉,实现多赢。

三、将乡村振兴、工业转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重点攻坚工作融合发展,谋划“直播带货”经济发展战略,依托各类平台,盘活各类资源,把大理打造成为应用广泛、要素集聚、引领有力、服务优良、特色鲜明的大滇西旅游核心圈。实施农产品名品战略,打造品牌文化活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趋势,加强对外文化经济推介与交流,同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其中农民的力量是主体,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四、建议政府拓宽资金渠道,加大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力度。政府投入,重点用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和旅游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直播带货”经济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对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

五、加大宣传力度,建议政府和主流媒体引领网络文化经济圈和生态圈。引领宣传地方特色,地方风土人情。让农民兄弟学会最新的出售产品技能,为农村持续发展积蓄内生动力。

加大我州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及整合力度

■ 马仙月代表:当前,我州正处于全力转入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建议:

一、加大我州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力度。提前布局谋划,在上级财政资金预算时,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资金列入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并发挥社会力量,整合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多渠道投入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二、加大我州乡村振兴资金整合力度。按照“一次规划,集中投入,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整合可以整合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向乡村振兴。各部门要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实现有效整合,积极协调配合实施好项目;解决项目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项目效应。

三、加紧出台我州资金整合实施方案。尽快出台我州乡村振兴资金整合实施方案,明确实施细则,同时由财政部门专门制定出台资金管理使用相关配套规定,完善资金管理及使用制度,以有利于项目实施有效化为原则,统一规则,整合资金不在搞多方申报项目材料,明确各方责任,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大我州产业振兴资金扶持力度。必须要加大产业资金投入、加大富民、富村增收产业培植力度。必须改变旧的思想模式,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升级,由传统农业思维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是没有持续生命力的。

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和发展

■ 舒平代表:我州中医药发展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地位不够突显;二是中医药人才缺乏,中医人才缺乏,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缺乏;三是中医药文化自信氛围尚未形成;四是中药材的种植体量小,且无道地药材优势,资源总量不足。建议:

一、建立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环境。由政府牵头,建立健全发改、财政、市场监督、农业、卫健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顺应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细化、分解部门职责任务,及时商讨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促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推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打破陈规,在人才队伍上谋求突破。健全和完善吸引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激励政策,探索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一体化管理,推动人才资源下沉。健全州、县(市)、乡(镇)医院三级师承制度,通过名中医传帮带教学,切实缓解基层实用性中医药人才缺乏现状。做好名中医、优秀专家选拔培育工作,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名中医”队伍。

三、传承中医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营造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就医环境。通过义诊义检、宣传咨询服务进村(社区)、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全方位多领域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民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增进社会对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的认知与认同,在全社会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四、加快中药材种植业及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发展。把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加大政策和技术扶持指导力度,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中医医疗机构、旅游景区、社会力量共同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产品,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进一步打造区域(大理)特色农产品品牌

■ 欧俊萍代表:近年来,我州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州大部分农业生产者品牌意识淡薄,没有很好地依托区域优势资源,区域品牌还没有形成;在创建农产品品牌时,没有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忽视了农产品品牌文化内涵的研究挖掘和建设深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尚未形成完整发展规划,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没有形成共识和合力。尚未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且特色农产品品牌推介宣传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全国的宣传面小。建议:

一是进一步认识品牌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乡村振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抓手,而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抓手中的抓手。通过农产品品牌推进来加快乡村振兴和农业振兴,对整个大理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目前真正强势的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还不是很多,真正上规模的,特别是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食品企业和农产品企业也并不是很多。因此做强区域品牌当前起点还低,发展空间还很大。

二是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同时,引导企业增强协同发展意识,在基地建设、技术研发、精深加工、产品营销等环节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创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区域特色品牌。

三是建立产品追溯体系,为地标产品提供质量信誉保障。建设区域公用品牌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行业商会,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品牌准入、标识使用、违规处罚等行业管理规则,加大区域品牌的保护力度。

四是加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介宣传力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要借“文化的势”“媒体的势”,实现更为有力的传播。并通过建设“农-超”对接、直销专卖、定单营销、网络营销、农产品会展、观光农业和知识营销等渠道,拓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空间,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就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挖掘和培养壮大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

■ 施光菊代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产业如何选择、如何规划、如何引导、如何销售以及如何发展,愈显重要。在此过程中,除了项目及资金的支持外,尽快挖掘、培养、和壮大一批有头脑、有思路、有见识、有知识、懂技术、会销售、有闯劲和干劲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有利于实现“先富帮后富,携手奔小康”,也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建议:

一是要树立挖掘、培养和壮大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的意识。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制度,做到有部署、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考核;二是要尽快编制挖掘、培养和壮大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规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确保全州十二县市的每个村至少有一名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可以从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辞职创业人员中挖掘。三是要尽快制定挖掘、培养和壮大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行动计划。这些发展产业的行家里手,虽然在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前,但是他们离“带头”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有很大差距。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协调落实“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所急需的创业扶持资金和项目,多部门联动开展面向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创业扶持活动,协调落实扶贫创业信贷支持政策;四是要尽快选定和扶持一批示范点,强化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各县市分别选择 1至2个点来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以“产业+基地(公司)+合作社+产业致富带头人+当地群众的“五个一”模式进行先期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后在全州推广;五要建立责任制,保证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质量。对用在培育工作上的每一分钱、每一个项目都要一追到底、一问到底,把工作落到实处、落在小处、落在细处。

解决乡村师资力量紧缺现状

■ 殷进权代表:近年来,大理州采取了有力措施,使全州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全州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但是,各县市的区域性教师队伍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一是乡镇学校编制总量不足;二是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三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够科学;四是职称评聘制度不够配套。建议:

一是建立定期补充招聘教师的机制。按照各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明确学科要求、年龄要求、学历要求,定期补充招聘教师,缓解区域性特别是城区教师缺编较多的压力。同时,既能缓解教师年龄的结构性矛盾,也能调整教师学科结构和学历结构的比例。

二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教师制度。在国家整体编制从严、事业编制无法突破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不增加事业编制的前提下,每年从财政上专门拨付一定数量的资金,按照“同城同待遇”“同岗同待遇”的办法,用于招聘部分紧缺教师,这部分教师除了没有“事业编制”以外,一切待遇和“在编老师”完全一样。

三是建立区域内教师合理的流动机制。按照“县(区)管校用”的原则,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社会人”“系统人”,突破教育人事编制的束缚。

四是尽快实行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建立区域性的岗位聘任制度和动态管理的职称评聘制度、高一级职称准入制度等,提高广大在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公民应急反应能力

■ 何建群代表: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是入院前医疗急救的一个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公众急救技能,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能起到重要作用。当突发的急危重症、意外伤害和群体性疾病以及疫情等发生时,能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急救,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建议:

州政府和相关部门将普及卫生应急知识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公民应急反应能力计划和方案,并逐步实施;二是建立完善的卫生应急知识培训体系,在重点人群和行业中开展救护培训,如出租车司机、导游、保安人员、公共场所服务员等;三是开展卫生应急知识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活动,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以社区和村委会为依托,把普及和宣传应急常识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推进全民应急知识普及教育,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宣传,提高公民的自我急救意识和能力,指导公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以及疫情发生的紧急情况。

两会期间,本报进行了全媒体直播。如果您错过了,可扫二维码回看。

本版文字由记者杨若兰、赵雪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