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要闻

与武汉和通山同在

——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工作纪实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3/20 09:28

□ 通讯员 秦蒙琳

2月4日、2月11日,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后派出两批医疗队、共计45名医护人员,参加云南省驰援湖北医疗队,先后于2月8日、2月12日入驻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咸宁市通山县人民医院,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医护人员一起,与当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谱写了一曲曲令人荡气回肠的战“疫”颂歌。

克服一切困难向前冲

2月4日晚,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出的第一批20名医疗队员抵达武汉,入住酒店距离最先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华南海鲜市场仅1.1公里,背后就是汉口火车站,处于武汉疫区的核心区。

2月8日,恰逢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云南医疗队正式进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整体接管了其中的几个病区。100名队员分成10人一组,每天4个班,24小时轮流倒班。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出的20名队员刚好分成了两个班组,队长董薇带一个班组,副队长毛媛媛带一个班组。

“刚开始上班那几天,下班以后没有流水洗手,只能靠手消液来替代。到了第三四次轮班时,才终于有了流水。有时凌晨两点下班,流水下洗手,手冻得没感觉。”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由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改造而成,医疗队入驻时一些相关配套设施尚未完善。

“方舱医院收治的都是轻症患者,对患者的管护主要是发放口服药、监测生命体征、采血、咽拭子采样、心理安慰、健康教育,发放生活物资。”确诊病例最多的那段时间,每个班组每天管护300多人。后来稍微减少一点,每天管护270多人。

这几项工作,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工作量却是非常大的。刚开始时,由于内心恐惧,再加上没有家人的陪护,部分患者情绪不稳定,对医护人员比较抵触。队员们不退缩,主动靠近这些患者,通过唠家常、开导患者、鼓励他们,很多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不习惯尿在纸尿裤上,上班前几个小时,大家就尽量不喝水。每次上班得提前一个小时到医院去穿防护服,工作6个小时后从污染区出来,又要一边脱防护服一边消毒,不能有一丁点污染物碰到皮肤上。”董薇说,“酒店的房间也是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进门就脱衣服,洗澡半小时以上,然后洗衣服。彻底清洁完,才可以去吃饭。”

“进舱后,很多队员都会出现头痛、胸闷、心慌等不舒服的症状。如果一时之间不能缓解,就让这个队员赶紧出舱休息,这个队员的工作由其他队员接替下来。”董薇为全体队员互相帮助、精诚团结的精神而自豪。

身穿厚重的防护服,手上戴着2-3层手套,护目镜有雾气,队员们在给患者抽血时,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经验。“武汉天气冷,很多时候医护人员的手冷到没有知觉,在抽血时需要更多地凭经验去找准血管的位置,平时信手拈来的操作,在这里需要比平时多出一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董薇说,脱下防护服后,医护人员常常全身都是汗透的,而长期戴着口罩工作,耳朵和鼻梁会磨出血泡,口罩的压痕,久久不能褪去。

与患者一起走出困境

从进舱工作的第一天起,队员们与患者的关系就一直很融洽。

2月17日,队员罗晓燕负责的床位中第一个患者出院,她兴奋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负责的56个患者,患者听了都很高兴,一股名为希望的力量在病房间流动:“你多和我们聊聊天,我们就很开心。等疫情结束,请你吃热干面。”

2月20日,医疗队收到11名患者联名写的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表达出了对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最美逆行者”们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患者写给队员个人的感谢信很多,这一封是写给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直接提了我们医院的名字,特别珍贵。”

“今天是我们的生日,也是我们的再生之日!”2月25日,队员张定芝在登记患者体温时发现,她负责的病区里有3位患者的生日是2月份,“给生日是2月份的患者过一个生日?”这个想法突然出现在她脑海里。与队长董薇商量后,董薇邀请了一起值班的海南海口医疗队,为共同管理的15位2月份过生日患者集体庆祝生日。队员们得知要为患者庆祝生日的消息后,纷纷拿出平日里不舍得吃的云南鲜花饼、大理洱宝话梅、水果、山楂糖、巧克力等物资,在方舱中为15位过生日的患者举办了简单的生日会。

那段时间,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还未治愈的患者心里开始着急起来。队员们发现这一情况后,决定把刚刚收到来自云南大理的6箱沃柑写上祝福语分发给患者们,给他们加油鼓劲,稳定他们的情绪。2月27日晚,队员们利用工作间隙,把一张张写满祝福语的小纸条贴在一个个黄澄澄的沃柑上。领到沃柑后,一位患者大声提议:“我们一起唱一首歌献给医疗队的队员们吧,谢谢他们这段时间的精心照顾和陪伴!”歌声中,泪水湿润了大家的眼眶……

2月底的一天,正在值班的董薇从二楼病区坐电动扶梯到一楼总台去取物资,一名患者突然从另一侧的上行扶梯上很兴奋地对着她说:“谢谢你,医生!我今天要出院了!”那一瞬间,董薇的眼泪差点掉了下来。董薇说:“我就只管了他一天,他居然认出我来了!”

“每个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我们是来打仗的,与通山医院的医护人员不分彼此,轮班值守,共同作战。”

2月12日,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出的第二批25名医疗队员,与云南医疗队的其他队员一起,正式加入了咸宁市通山县人民医院的疫情阻击战。踏上“战场”前,担任队长的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耿正祥向队员作了动员。

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批医疗队刚入驻时,通山医院的防护物资非常紧张,医疗队主动把从大理带来的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拿出来,与通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共用。“防护服不够用,我们就尽量延长工作时间。两个人的班,一个人顶着上。八九个小时在污染区工作,不能吃东西,不能上厕所,全靠意志支撑。”

“有时候衣服一直干不了,又没有干净的衣服可换了,只好穿着潮湿的衣服去上班。”医疗队到达通山后,经常遇到阴雨绵绵的天气,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度。为避免交叉感染,每个队员隔离在一个独立的房间,不能开空调。

“出于对疾病的恐慌,常常有患者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耿正祥说,很多患者只会说当地方言,语言沟通上比较困难。有些患者看到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还有攻击情绪。“刚开始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稳定患者的情绪,帮助他们调整心理平衡。随着病情的逐步好转,患者也开始慢慢地配合治疗了。”

“污染区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往外带,所有患者的资料只能存在医生的脑子里。每次进入污染区查房之前,要先查看患者的档案资料,了解患者的情况。进去以后,一个一个地查看,先将患者的临床表现记录在纸上,出来之前先背下来,出来以后再记录在病人的档案里。一个医生进去一次,要在脑子里记下一二十个患者的资料。”耿正祥说:“要保证患者的安全,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一张纸也不能带出来。这样硬记硬背地坚持了一个多星期以后,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准备了两台专门放在污染区的手机,把每天的查房记录拍成照片发到微信群里,出来以后再用清洁的手机接收,终于解决了记录病人资料的问题。”

尽管困难重重,耿正祥对队员们的业务要求一点也不放松。“每天下班回到酒店,做完清洗之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吃饭,而是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东西要学习。”队员们每天都要通过微信学习新的诊疗知识、防控知识。“有时候深更半夜传来,第二天就要落实、应用。队员们不把最新的知识应用在对患者的治疗上,是不能容忍的。”

到达湖北后,云南省医疗队成立了临时党委,通山分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耿正祥担任支部书记。从2月12日正式上班到3月8日集体调休,耿正祥中间没有一天的休息。他说:“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每一次进入污染区,都是上战场,不知道下一刻会是什么情况。”“我身为队长,遇到什么情况,都只能是我先上。”在临时党支部的坚强引领下,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通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原来的临床经验,加上新的病毒知识,边学边治,大家都成了专家。”

……

3月8日以后,入住通山医院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已全部治愈出院,医院封闭消杀,全体医护人员就地休息。按照云南医疗队的安排,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们,正利用这几天的休息时间,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对通山县人民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